在长春,那天球队前期工作做得不好,安排了一个很差的小旅馆,后来拖着全队又换地方。我们都猜到鲍勃会发火,后来他召集球队开会,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但是也在犹豫这东西要不要拍,教练会不会不高兴,不让拍。
吃晚饭,大家坐在饭桌那儿等着开会,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了下,能不能拍。一开始,鲍勃马上摇头,‘No,No,No’,可仅仅过了几秒钟,他又换了另一种态度,‘OK!你拍吧!’
当时的感觉真的是喜出望外,那一瞬间,我觉得教练好像也明白了我们拍这个纪录片的用意,或者说他也有意识想让我们把这些拍下来。
后来,鲍勃在会上批评了工作人员,他认为这些工作不安排好,球队也不存在计划性,没计划当然就会输球。
对于这支年轻的球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案例。其实正是通过这些不足、缺陷以及总结才能成长。所以,很高兴教练让我们把这些珍贵的镜头记录下来。”
“客场打江苏。大巴停在酒店门口,就要出发去场馆。大伙点了点人头,发现卢卡斯不在。球队工作人员赶忙回酒店,去敲卢卡斯的房门,他还在睡觉。
鲍勃一听,看了看表,然后坚决地说,‘走!’没想到车刚开,球员就看到卢卡斯在后头追。大伙都在喊,‘卢卡斯!卢卡斯!’但鲍勃没让车停下。
到了体育馆,大家都进了更衣室,我有意在门外等卢卡斯。没想到那更衣室的门自动锁上了,等我再回去已经进不去了。只听到门内,鲍勃大发雷霆,一阵咆哮,大意是说大家放松了,没斗志了。我正在门外拍,突然门一推,鲍勃出来了。他从我的镜头前一晃而过,走到通道的转角,出人意料地转过身,冲着我眨眨眼睛。
好像是在跟我说,没吓到你吧!”
无论哪一次采访,鲍勃回答提问的时候很少会思考太久。也就几秒钟,有时候甚至是脱口而出。但是他的语言组织特别精炼,用词准确。
尤其是赛前在更衣室里鼓励球员,鲍勃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练,他更像是一个演说家。印象最深的是主场打八一。按照以往的惯例,他会在更衣室的黑板上写一些要点,如何进攻、防守等等。但是那场比赛,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诗,好像是拿破仑出征前写给战士们的。大致意思是我们要团结,要与敌人抗争到底……
似乎看起来和比赛没有任何关系,其实鲍勃写下了最重要的东西。”
他们是谁?
●杨波(爸爸):央视《体育人间》栏目编导,从事电视工作二十余年,拍摄足迹遍布各地
●杨帆(儿子):自由电视人。16岁时的纪录片作品获得国际大奖;18岁以横渡琼州海峡迈入成人……立志成为电影导演
●王敏(妈妈):央视《体育人间》栏目编导
他们的故事‘
塞勒刚入队的时候,姚明很想看看这个大个子的表现如何。所以杨导就把自己拍摄的训练录像刻成了盘,托人带给了远在美国的姚明。三个多小时的训练,姚明非但看完了,还给杨导发了一份邮件。信中他提到了自己对纪录片的看法,希望镜头更多地对准球队的年轻人,末尾处他还不忘用调侃地语气补上一句,“当然我不是导演,一切还是你说了算!”
镜头微微晃动
因为导演哭了
“13岁时退学;成都——拉萨2200公里的自行车远征;16岁时的纪录片作品获得国际大奖;18岁以横渡琼州海峡迈入成人……一个立志成为电影导演的天才少年,带着小说、散文、童话和诗歌的全面功力和非凡想象从幽暗的海底浮上蔚蓝的水面……”
这是杨帆即将出版的著作《在黑暗中奔跑》的腰封介绍,书名和他三年前获奖的纪录片作品同名。原以为赛季中期,倾尽心血的处女作就能出版,杨帆还想着要给队里的每个人送上一本,扉页上还得留下点祝福的话语,但最终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遗憾总是有的。预想中,杨帆希望片子的主题曲能够由全队来演唱,但四个月的时间稍纵即逝,已经没时间兼顾这些。回到北京后,杨帆将进入后期制作,作为该片的主要编导,父亲杨波将以艺术顾问的身份进行协助。
“赛季初其实挺担心的,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球队生活。想象中无非就是比赛、训练,交替反复,但随着赛季的进行,球员们年轻的活力、充满战斗力的精神,教练邓华德独特的人格魅力,都让我对这支球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触。”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杨帆有点厌倦了记录别人的生活,但一个赛季的相处还是让他在这支球队身上找到了共鸣,“好几场逆转取胜的比赛,最后时刻看着球队反败为胜,我的眼眶都湿润了。到时候片子公映,观众如果注意到比赛尾声镜头微微的晃动,那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