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7日揭幕的2010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在英国克鲁斯堡进行得如火如荼。参赛的4名中国选手,虽然张安达和傅家俊先后遭到淘汰,但丁俊晖首日的良好表现,以及首次出战世锦赛便有不俗表现的18岁小将张安达,依然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后劲和希望。
曾先后夺得亚青赛冠军和世青赛亚军的张安达,其成长经历与丁俊晖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父辈启蒙,家庭投资,自费出国训练和比赛……在中国斯诺克选手的成长过程中,类似的“家庭培养”模式还出现在肖国栋、刘崧、李行和梅希文等后起之秀的身上。“丁俊晖模式”,已经被不少斯诺克业内人士视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不过,随着中国斯诺克运动逐步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以丁俊晖为代表的“家庭培养”模式能否完全承担起斯诺克人才培养的重任,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民间力量”推动人才培养
1999年,当丁文钧和陈习娟变卖家产,带着12岁的儿子丁俊晖到东莞学习台球时,他们恐怕不会想到,如此孤注一掷地放手一搏,除了能将丁俊晖打造成为世界斯诺克运动新的明星,还会引发中国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新的探索。“在传统的‘体校——体工队——国家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外,‘家庭培养’模式为中国斯诺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曾多年担任丁俊晖教练的蔡剑忠曾如此评价“台球神童”的成长经历……
与丁俊晖一样,昵称“达仔”的张安达也是在父亲张海宏的努力下走上了斯诺克之路。为了让儿子更好地练习打球,张海宏在2002年将张安达送到了丁文钧那里,和当时尚未成名的丁俊晖一起训练和比赛。为了全力支持儿子,担任广东南雄某镇副镇长的张海宏甚至在2005年选择了辞职……
由于是非奥运项目,包括斯诺克在内的台球运动,很难得到奥运项目那样多的资金支持和舆论关注。可以说,斯诺克运动在国内的发展,从一开始便处于“民间力量”推动的自发状态。类似于丁俊晖的成长经历,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中国斯诺克选手的成长经历。
随着“台球神童”的明星效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家庭力量的推动下开始走上斯诺克之路。以全国青少年斯诺克锦标赛为例,从2004年创办至今,这项比赛的参赛人数和比赛水平逐年提升。去年的比赛中,青年组参赛选手达37人,少年组为20人,其中的张安达、李行、曹宇鹏等选手都已经参加过职业赛……
持续发展呼唤“多管齐下”
虽然“民间力量”的出现使得中国斯诺克人才的培养出现了转机,但类似于丁俊晖这样的成长模式也有不足——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进行如此大的投入,那么单靠家庭培养就很难取得成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像丁俊晖的父母那样,有能力和决心去支持孩子打球。”中国台球协会副秘书长张晓东表示。
其实,在国外斯诺克选手中,同样不乏家庭培养的例子。曾两次赢得世锦赛冠军的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就是在父亲的启蒙和支持下开始了斯诺克运动生涯。不过,一旦进入职业赛场后,单靠父母和家庭的力量,斯诺克选手要想更上一层楼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此,英国专门成立了斯诺克学院,还通过协会组织选手训练和参赛,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水平……实际上,丁俊晖能够走向国外,全面接触外国的优秀选手,单靠家庭也是负担不起,正是一些社会资金的支持,才让丁俊晖每年都能够参加大量的国际赛事,迅速成熟起来。
正因如此,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从2007年开始,便着手组建斯诺克国家队。此后,小球中心和台球协会又开始酝酿和制定系统的斯诺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梁文博、肖国栋、刘崧等后来被送到英国去训练和比赛的年轻选手,正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
虽然中国斯诺克运动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优秀选手特别是表现稳定的高水平选手并不多。如在本赛季征战斯诺克职业赛事的9名中国选手中,已经有刘崧、金龙、李行等5人不幸“降级”,下赛季只能征战庞斯汀国际系列赛等低级别比赛。
对此,台球专家庞卫国提醒说,目前中国的斯诺克运动还在发展和摸索中,职业联赛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培养青少年选手切忌拔苗助长,一定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在打球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