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5月27日体育专电(记者艾福梅、张钦) 披着浅蓝色盖头,身穿红色长裙的回族少女,她们舞动着手中的羊响板,用欢快的舞蹈和悦耳的铃铛声表达着心中的喜悦之情……
这些回族姑娘表演的《响板舞动花儿艳》是正在举行的宁夏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羊响板,最初被称为羊跣板,由羊的前肩膀、跣板骨左右两块骨头所制。
《响板舞动花儿艳》的编导马向东告诉记者,以前在宁夏生活的回族很贫穷,回族青少年没有钱买纸写经文,于是便在羊跣板的板面上写上阿拉伯文字当课本,学会之后再把经文“吃”掉,寓意已经记住这些内容。
“后经回族武术一代宗师杨士鹏发掘,被当成兵器使用,成为杨氏教门拳器械之一;这种兵器可前刺后击,左砍右劈,舞起来很好看,”马向东说。
慢慢地,人们发现互相敲击羊跣板能够发出悦耳的声音,便在玩“踏脚”和“踢毽子”时当成伴奏乐器来拍打,于是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羊响板。
马向东说,在羊响板上装上铃铛,敲击的声音更加悦耳;这样也降低了羊响板的竞技性,提高了其娱乐性,演变成为一种舞蹈工具。
记者发现,如今回族姑娘舞动的羊响板已不是用羊骨制成,而是用木头做的。
对此,马向东这样解释,随着回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羊响板生存的土壤已经改变。现在羊响板在宁夏民间已不多见,玩耍这一独具民族特色工具的回族群众也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找到那种原生态感。
“现在存在的羊响板舞蹈多是编导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不仅制作材料变成木头,动作方面也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元素,主要是为了表现美感,让其更具有观赏性,”马向东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技艺在民间很难觅其踪影;民族宗教部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挖掘整理出来之后,也最多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上通过表演的形式予以展示,而重新在民间推广则难度很大。
因此,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和游戏只能尽量保存,通过录制影像资料等措施让后人得以一窥其貌。
(责任编辑:小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