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届世乒赛团体赛在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馆硝烟散尽,6月1日返回北京的中国乒乓球队,只把男子团体冠军斯韦思林杯带回来,而女团冠军考比伦杯却被新加坡队夺得。这也使得长时间波澜不惊的国际乒坛风云骤起,让关注国球的中国乒乓球迷大受刺激。人们想弄明白:中国女乒为什么会兵败莫斯科?
决赛对困难估计不够
决赛中,年轻小将担纲的中国女队暴露了“软肋”。丁宁首盘上场,在2∶0领先的大好局势下被冯天薇逆转,随后出场的刘诗雯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输给了王越古。尽管郭焱战胜了孙蓓蓓,但刘诗雯在第四盘负于冯天薇让中国队失去反败为胜的机会。
“说正常也正常,说不正常也不正常。”赛后,主教练施之皓如是说。实力强大的中国女乒失去冠军肯定是“不正常”。为何教练组派三位从来没有世界大赛决赛经验的队员打世乒赛决赛?是过于乐观还是选不出良将?
输球后丁宁坦承:“领先的时候自己有些大意,开始对方无谓失误比较多,自己就想利用对方的失误拿下比赛,没有把球考虑得很细。”丢了两分的刘诗雯赛后说,在第二盘上场的时候,我知道丁宁在第一盘输了,当时脑海里一片空白,我有些不知道怎么打这盘比赛。按说我是可以击败王越古的,我知道世乒赛团体决赛的压力要比其他比赛大得多,我以为我可以承受,但是我低估了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打球那种让人窒息的紧张感。
女乒主教练施之皓赛前也告诫队员,以往女乒的辉煌跟她们基本没关系,小将们要立足于拼,但重视程度够不够?决赛前一路顺风顺水不失一盘,有没有轻敌思想和优越感?女团决赛的阵容在考虑增加夺冠保险系数与锻炼新人两者兼顾方面是否得当?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好好总结。
抛开女乒打决赛的队员年轻无大赛经验、心理压力大、应变能力差等方面的原因,临场排兵布阵并非无可挑剔。比如说,半决赛的阵容和决赛完全一样,派丁宁在首盘出阵恐怕并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因为对方教练周树森熟悉丁宁,丁宁起不到奇兵效果。
核心主力出现断层
女团决赛兵败,显露中国女队主力传承确实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张怡宁淡出国家队后,中国队主力层出现了一个空白。不论是郭跃、李晓霞,还是刘诗雯、丁宁,都不足以真正接过张怡宁的领军旗帜。
中国女乒长期独霸乒坛的原因是主力队员的新老更替顺畅,比如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几名核心主力的成长都有重叠期,老将依然优秀,小将就可以担当重任了。到了2010年,张怡宁淡出留下主力真空,按说女乒精心栽培的郭跃担当领军人物顺理成章,王楠、张怡宁带着小将郭跃参加了不少大赛,左手握拍的郭跃,男性化打法实力超群,特点突出,也拿过世乒赛女单冠军,在“直通莫斯科”的队内选拔赛上第一个取得入场券,为什么郭跃决赛没有上场,精心栽培的小将关键时刻为何被边缘化?这不仅仅是小将个人的问题,有伤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弃用郭跃主要是因为郭跃曾在两次大赛决赛中输过帖亚娜和李佳薇,不敢用了。如果说郭跃还不能挑大梁,核心主力更迭出现断层的隐患为什么没有早些采取措施?有人认为女乒的优势,不论是传承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足够的过程,拔苗助长之举不可取。备战伦敦奥运会,国乒主力层急需确定。但需要怎样一个过程更合适,这也是教练组应该反思的。施之皓经常感慨,他心中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像张怡宁那样的万无一失的队员目前在女队还找不到。世乒赛后是否找到了答案?
中国乒乓球队领队黄飚说:“既然派出年轻的队伍,就要接受失利这个事实,在经验、应变以及心理方面去提高,在缺少核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年轻队员接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收获经验教训,希望队伍能经过锻炼尽快成长,让小将挑起中国女乒新时代的大梁。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