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阵立陶宛2胜1负,中国男篮结束了第一阶段的热身赛。不过,这3场比赛毕竟只是热身,7月28日开战的斯坦科维奇杯才是“邓家军”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而一个月之后,邓华德将迎来真刀真枪的世锦赛。与立陶宛的比赛过后,3个巨大的问号也摆在了邓华德面前,真正的考验来临之前,他必须将这些问号一一化解。
年轻人如何保持稳定
“邓家军”在与立陶宛的比赛中暴露出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稳定性。前两场拿下对手后,中国队最后一场无论是技战术、体能还是思想上都出现了波动,第一节如同梦游的表现让自己输掉了17分,这是自从篮球比赛改为4节制以来,中国队在国际赛场上首节落后分差最大的一次。实际上,不单是输球的第三场,即使是赢球的前两场,中国队在比赛过程中也不是很稳定,第一场上半场一直领先,但后面两节得分都不如对手,第二场则是在上半场同样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第三节被对手打了一个30比23,场面一时被动。
中国队中大多数队员比较年轻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3场热身赛出场的11个人中,有5名球员年龄在21岁以下,另外还有张兆旭这样的“学生新兵”。这些队员之前征战国际比赛的机会普遍比较少,像90后的李晓旭,算是在年轻球员中资历较深的,但也只代表国家队征战过斯坦科维奇杯和亚锦赛。大赛经验少,年轻人自然在保持稳定性上有所欠缺。
7月28日的斯坦科维奇杯,中国队的比赛密度相当大,3天要打满3场,如果加上冠军或季军争夺战,那将是连战4场。世锦赛同样如此,6天内中国队将面临5场恶战。所以接下来,邓华德要教会弟子们如何平衡精力和体力,迎接更为艰苦的挑战。
紧逼战术如何破解
与立陶宛的3战,邓华德更多是在演练防守战术,立足防守,也是这位美国人的鲜明风格。内线的几位“斗牛犬”的确在防守方面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队能够从欧洲冠军身上拿到两场胜利,防守发挥了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作用。3场比赛下来,邓华德也承认,球队在防守环节明显做得要比进攻好,而球队的进攻之所以屡屡受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队面对对手的紧逼战术时依旧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热身赛上,中国队场均失误为15次,其中接近一半是在立陶宛的紧逼下出现的。首场比赛8次在后场被对手直接断球快攻得手,是比赢球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即使像王仕鹏这样的国家队老将,也屡次在进攻时狼狈地被对手夹击断球。尽管立陶宛队在这次热身赛中只赢了一阵,但主教练对自己球队的紧逼战术相当得意。
不会破紧逼已经是中国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如今大部分球队又都经常采用这样的战术,接下来的斯杯上,邓华德必须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无论是澳大利亚、伊朗还是斯洛文尼亚,都是实行紧逼战术的高手。两年前的钻石杯,姚明带领的中国队就在澳大利亚的紧逼之下束手无策,以至于姚明赛后无奈地抛出一句,“破紧逼的话题都说了20年了”。去年的亚锦赛,在伊朗队近乎窒息的压迫式打法之下,中国男篮外线集体哑火,最终以18分的悬殊分差丢掉了亚洲冠军。斯洛文尼亚更不必说,与立陶宛同为东欧球队,打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队如果不能在斯杯上找到克服这一顽疾的方法,恐怕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更不必谈对抗强度更大的世锦赛。
实际上,与立陶宛的首场比赛之后,邓华德也在努力试图破解对手的紧逼,有些成效,但方式仍不够成熟灵活。
如何磨合新阵容
经过3次裁员之后,邓华德表示,对现在的18人阵容非常满意,但由于个别球员或是有伤在身,或是要征战其他比赛,邓华德在与立陶宛的3场比赛中能够使用的只有11个人。从3场比赛一直没有任何变动的首发阵容来看,邓华德无疑已经在目前的球员中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首发组合,而6位替补在比赛中也全部得到了出场机会,应该说,邓华德对这个阵容的改造和磨合已经初见成效。很明显,这个阵容肯定将不会是世锦赛的最后阵容,对于邓华德来说,对于球队的整合从斯杯才能真正开始。
热身赛结束之后,包括易建联、朱芳雨、孙悦以及试训的郭艾伦等球员都将正式加入到集训队伍当中。重点球员归队自然值得欣喜,但是邓华德同时也将迎来“烦恼”,那就是如何将易建联、朱芳雨等人整合到现在的体系当中。
能否真正找到理想的首发阵容,能否发挥出易建联等内线进攻球员的威力,能否为“新”的队伍添加润滑剂,恐怕只能到斯坦科维奇杯上去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