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0日体育专电 题:从旅游独大到三足鼎立——解析“鸟巢”、“水立方”赛后运营前景
新华社记者高鹏、马向菲、孙晓胜
北京奥运会闭幕两年来,“鸟巢”、“水立方”的赛后运营成功实现收支平衡,且有盈余。不过,在9日落幕的北京奥运城市发展论坛上,业内人士指出:“鸟巢”、“水立方”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参观旅游,成熟、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尚未形成。
旅游热潮难以为继
奥运会后,“鸟巢”和“水立方”成为北京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据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爱庆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鸟巢”累计接待游客达1300万人次,“水立方”累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这两大标志性奥运场馆的日均客流量一度甚至超过了北京的传统历史名胜故宫和长城。
奥运场馆参观热给“鸟巢”、“水立方”带来了巨大收益。李爱庆透露,赛后运营一年多来,“鸟巢”综合运营收入达5.5亿元,“水立方”也有1.5亿元进账,其中超过七成来自门票收入。
但李爱庆不无忧虑地说:“门票收入占比过高,‘鸟巢’、‘水立方’的收入结构存在潜在风险。”
这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公众对奥运场馆的参观热情总有回落的一天。来自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入园参观人数就比去年有所减少。
长期从事体育场馆经营研究的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也表示,如果“鸟巢”的旅游内涵不进一步丰富,那么其参观旅游收入不可避免会出现下滑。
竞赛演出市场受困于优质资源相对匮乏
实际上,“鸟巢”、“水立方”的经营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仅靠旅游门票收入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搞商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就成了他们的发展方向。
奥运会后,“鸟巢”先后举办了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世界车王争霸赛以及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等赛事和演出活动,“水立方”也举办了大大小小100多场活动。不过,这一块的经营效益并不十分理想。
李爱庆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大型高端体育赛事资源匮乏,没有像欧洲五大足球联赛、美国NBA这样的高水平赛事,而这些赛事正是国外一大批场馆良好运行的保证。他说:“国内体育市场,如足球等大型项目,商业价值低;中国的优势项目,大都不适宜在大型场馆进行,而且票房也低。”
此外,国内电视台的强势地位,也成为场馆盈利的一个壁垒。“赛事举办方不仅享受不到电视转播收入分成,还要承担转播费用,这挫伤了举办赛事的积极性,”李爱庆说。
从国外体育场馆的运营经验来看,出租包厢及广告招商是非常重要的收入途径。但林显鹏教授指出,由于眼下缺乏相对固定的、有市场感召力的赛事及文化演出,“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在出租包厢和广告招商方面自然难有作为。
承办国际顶级赛事不是仅靠奥运场馆本身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此,朝阳区副区长、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主任王春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积极筹划,力图吸引更多的世界顶级赛事落户奥林匹克公园。
休闲娱乐产业或另辟蹊径
尽管赛事演出市场不尽如人意,但李爱庆仍表示:力争在两三年内,使“鸟巢”和“水立方”的主营收入不再依赖旅游门票。他的这份信心来源于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另一极——休闲娱乐业。
上周,经过二期改造的“水立方”重新对外开放。在保留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功能的基础上,“水立方”变身为一个大型嬉水乐园。此外,“水立方”还增设了餐饮区、购物区,再加上探秘馆、水滴剧场,成为一个提供水上运动健身、文化休闲、旅游参观等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多功能水上中心。
与此同时,位于“鸟巢”三层的奥运主题餐厅也开始试营业。这里不仅拥有绝佳的视野,而且内部充满了凸显奥运特色的各种细节,就连菜品也不乏奥运元素,如奥运五环和火炬图案的冷拼等。李爱庆介绍说,未来“鸟巢”还将引进酒店、电影院等,进一步延伸其休闲产业链。
尽管“水立方”嬉水乐园以及“鸟巢”餐厅的生意如何尚有待观察,但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还是相当乐观的。他表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就应整体定位于一个“休闲娱乐的大本营”,满足人们吃、喝、玩、乐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构造出新的吸引力,从而为最广大的公众服务。(完)2010/08/10 11:16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