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2010新加坡青奥会|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首届青奥会 > 综合新闻

青奥前景分析 “贵二代”是否有“长寿基因”?

来源:新华社
2010年08月25日08:25

  新华社新加坡8月25日体育专电 题:“新生儿”青奥会是否有“长寿基因”

  ——青奥会前景分析

  新华社记者马向菲 沈楠 丁其林

  首届青年奥运会14日在新加坡的滨海湾华彩开幕,仿佛新生的婴儿发出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正式宣布加入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大家庭。

  不过,同为综合性运动会,境遇却有天壤之别,有的像奥运会茁壮成长,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争相举办的“宠儿”,有的像友好运动会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步履维艰。

  那么,带着“奥”字头、血统纯正的青年奥运会在华彩亮相后,能否拥有它的长辈奥运会那样长久的生命力呢?

  先天定位、后天栽培左右运动会命运

  2001年,友好运动会走到了终点。运动会创办于冷战时期,目的为加深各路运动员之间的理解与友谊。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友好运动会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各国(地区)运动员对奥运会和各单项锦标赛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友好运动会的存在意义不再重要。

  尽管友好运动会当年明星多、水平高,但随着世界形势变化、时代发展,运动会的定位逐渐显得不合时宜,无奈成为“弃儿”。

  而与友好运动会相比,被称为“犹太人的奥运会”的马卡比厄运动会虽然竞技水平并非最高,但运动会以体育为纽带连接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后裔,增加他们对犹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定位清晰明确,成长迅速,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运动会。

  奥运会的定位更加明晰——挑战极限、塑造自我、追求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并通过体育增进友谊,维护和平。自从奥运会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后,竞技水平又上一个台阶,成为世界顶级体育盛会,地位无人能敌。

  可见一个运动会能否给自己找到明确的定位,也就是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满足相当人群的需求,是运动会生存的基本因素。不过即使定位清晰合理,缺乏后天的栽培同样不行。

  奥运会现在欣欣向荣,也许令人很难相信它也曾经历过举步维艰的日子。这个承载了人类崇高美好理想的全球体育盛会,走过了动荡与战乱,但在相对和平的商业社会里,却险些因为缺钱难以为继。国际奥委会上世纪80年代利用电视转播以及对奥运会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商业开发,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从此过上“不差钱”的日子。可以说,正是奥运会秉承的美好理想与高竞技水平,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才有大批赞助商愿意投入资金支持。大量的资金仿佛养料一般,滋养着奥林匹克运动成长为参天大树。

  青奥会“出身名门”优势多多

  青奥会一亮相,便贴着“贵二代”标签,它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奥运会一脉相承,但又不尽相同。国际奥委会将其定位于“14岁到18岁年轻人的盛会”,并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他们一边很小心地从项目设置、参赛人员构成上与奥运会区分开来,避免它成为另外一个奥运会,一边加入大量的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宣传和平、友谊理念,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人生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定位上可谓用心良苦。中国外交学院前院长、欧洲科学院副院长吴建民曾说,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青奥会的理念,与时代潮流精神丝丝入扣,属于先天发育良好的典型。

  联合国秘书长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特别顾问维利·莱姆克说,青奥会的诞生,让青年运动员们的眼光超越竞赛,投向当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运动员们带着青奥会的特殊经历离开,成为传播这些积极理念的大使,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改变世界。

  青奥会不仅仅有先进的理念,还具有其他运动会无法拥有的优势——纯正的血统,名字中“奥运会”三个字便足以引人关注。罗格说,青奥会比奥运会规模小,组织相对简单、有弹性,中等城市也能承受。无形中为青奥会增加了不少潜在申办者。

  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包下所有代表团的旅费与住宿费,并限制代表团人数,即参加个人项目人数不能超过70人。同时,“节俭办赛”的倡议,使得青奥会的举办城市不必新建场馆,也不要求提供和奥运会相同的功能区域及相等的服务。这些措施令青奥会规模稳定,办赛门槛降低,举办城市经济压力减小。

  据新加坡当地媒体估测,首届青奥会的花费仅为19亿元人民币,几乎没有新建场馆;而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预算很可能达到176亿美元,其中大量用于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两者相较,青奥会“便宜”不少。南京市委书记、南京青奥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朱善璐就说,举办城市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投资,举办一届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实现增加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文明与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素养等许多目的,是青奥会与举办城市的“双赢”。

  对于许多打算烹制奥运会“大餐”的城市,青奥会则是一块诱人的“甜点”。尽管国际奥委会一再强调青奥会不是奥运会,但极其相似的办赛方式足以使青奥会变成许多城市眼中的“奥运会预演”,很多来观摩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都表达了将青奥会带到自己国家的意愿,比如荷兰王储威廉-亚历山大说,阿姆斯特丹申办奥运会之前希望能办一届青奥会,“这是我们来到新加坡的真正原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前纳米比亚短跑名将弗雷德里克斯则说,非洲的奥运梦想或许应该先从青奥会实现。

  后天栽培是青奥成长关键

  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希望青奥会成为一项长久存在的运动会。他自己心里可能也没有底,究竟他一手发起的青奥会有多少生命力。

  还在幼苗期的青奥会要茁壮成长,需要诸多关爱,首先是来自国际奥委会的关注。青奥会的存在,是罗格多年坚持的结果,所以他就像是青奥会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巨大热情,比赛期间,他的身影无处不在,青奥村、赛场,简直比在奥运会时还忙。但罗格的最后一个任期在2013年届满,下一任主席能否像罗格一样关爱这棵小苗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地说,国际奥委会支持的力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青奥会的兴衰。

  青奥会的后天成长还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持。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极力维护运动会纯洁的本性,无论罗格还是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都反复强调,青奥会是一个理念,而不是“商标”,它绝对不是“商业运动会”。但全世界的运动会无论繁荣还是衰败,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没有资金,就谈不上运作赛事,青奥会也不例外。

  目前青奥会的困难是,虽然来头大,可名声不够响。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说,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青奥会不为人所熟知,因此市场开发初始阶段遇到不少挑战。根据组委会的数据,新加坡青奥会的预算合19亿元人民币,现金、实物、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本土赞助一共价值约3亿元人民币,政府出了大头。

  也许商业价值是青奥会的软肋,但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却认为青奥会对赞助商很有吸引力,根本不用担心“钱景”问题。“有很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针对年轻人,比如我们新签的全球合作伙伴宝洁公司的官员感兴趣地说,这个概念很好,他们要研究怎么让自己的品牌更加吸引年轻人,怎么在青奥会中开辟新天地,”海博格说。(完)

  

(责任编辑:王东)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