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首届青奥会,我国选手位列金牌榜首位,以30金16银5铜,总共51枚奖牌数领跑群雄。8月30日,青奥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蔡家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运动员取得了较好成绩,他们在赛场内展现出来的乐观开放、健康阳光令人欣慰,但奖牌榜排名第一并不能反映出各国的竞技水平。
多数项目后备有衔接
细数青奥会战绩,蔡家东认为,我国在传统的优势项目上具备了一定的后备力量,如女子举重、体操、蹦床、跳水、跆拳道等,参赛的青少年选手都有比较优异的表现。
基础大项游泳项目,我国共有8人参加了24个小项的比赛,获得了11金4银2铜。参赛的8人都拿到金牌。而另一基础大项田径,我国拿到了两枚金牌,男子链球选手刘斌斌投出了个人最好成绩,谢震业在男子200米更是从预赛到决赛都跑出了最好水平,取得冠军。
“可喜的是,年轻队员在参加综合性大赛都充分发挥出了平时的训练水平,有些甚至超过最高水平,较以往青少年参加大赛有了较大改变。这说明我们在后备力量的培养上,尤其在优势项目上有一个很好的衔接,梯队建设很合理。”蔡家东说。
当然,也有一些项目在参赛过程中出现了些问题,如男子举重、男女羽毛球、女子赛艇等。“这些队员都具备争金夺银的实力和能力,也都是国家队后备人才有效培养的运动员,但在比赛中并没有较好的表现,在场上思想负担过大,求胜心切,束缚了手脚,能力没有很好展现。”蔡家东说。
而一些项目后备人才明显不足,比如三大球,中国并没有形成源源不断地能为国家队提供人才的金字塔结构。
成绩得益于体制和备战
青少年选手表现上佳,蔡家东认为,主要得益于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制。“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给予后备力量的重视、投入和各级保障,现行的体制、机制都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我国在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储备了人才。”蔡家东说。
近些年,中国竞技体育长足发展,蔡家东认为,我们对于项目的规律认识、训练手段的方法,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训练作风,都带动着我国竞技体育从业余训练到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
拥有好的体制,再加上精心备战,中国青奥会代表团自然成绩不错。“青奥会是首次举办,一些运动强国在选派队员时也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如美国此次才拿到4枚金牌,显然并不能代表其青少年选手的真正实力。”蔡家东说。
对手不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多数项目的整体参赛选手水平不高,金牌成色不足。“通过首届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影响力逐渐扩大,也引起了更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预计今后的青奥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水平会越来越高。”蔡家东说。
相对而言,我国在派遣队伍时非常重视,据蔡家东介绍,中国代表团参赛选手多来自国家队、地方省市队伍,有些已经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拿到过全国比赛乃至世界杯、世锦赛的奖牌。“因此,对于取得的成绩不可自喜,要有清醒地认识和思考。”蔡家东说。
不应过早进入专项化训练
蔡家东认为,单从青奥会竞赛的角度看,我们的后备力量在培养上也存有很多问题。其中一点是运动员在过早进入专项化训练,导致其综合素质受到了一定限制,过度关注比赛的输赢,而没有从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相比之下,蔡家东认为国外青少年运动员更容易把体育当成是一种乐趣和体验。这也和各国不同的体制有关。国外选手多是主动寻求各种俱乐部、学校参与培训。对于青奥会比赛,他们只当成一次经验,或是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至于成绩会尽力去争取,但结果都能很释然地去接受。
“从后备人才的整体培养上看,我国还处于人才度不够厚,基础能力不够的阶段。尤其一些队伍为了满足各种竞赛而过早让运动员专项化,导致运动员基础不够扎实,没有为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蔡家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