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两奥运冠军恐遭华中科大清退 专家斥责招生泛滥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2010年09月08日05:34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一则通知引起轩然大波。通知称,学校拟清退超学时的研究生,身处拟清退范围内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307人。而在拟清退名单中,前奥运冠军杨威和高崚位列其中。这一“超时淘汰”的手段也随即引发各方关注,在一份网络调查中,有近7成网友力挺校方此举。华中科大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要向混文凭的学生说“不”。不过,也有专家表示,不能仅拿“超学时”说事,人们更应该关注研究生招生泛滥所导致的教学质量、生源质量下降等“源头”问题。 据新华社

  据悉,清退超学习年限的研究生早已不是个例。200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按规定一次性清退9名“超学时”博士生。按照学校规定,全日制博士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3年~8年;硕士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2年~5年。当时这9名博士生均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华中科大研究生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规定,硕士生最长不超过4年,博士生最长不超过8年,经中期考核,学业未达到学校要求或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退学。

  被清退多是定向委培生

  据了解,此次拟清退的307名硕士生、博士生,都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仍未完成学业的。拟清退的博士生中有自筹、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等多类学生,其中定向和委培的占73%。拟清退的硕士生中50%是定向、委托培养学生。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2007年~2009年,学校每年都有研究生被依规清退。只不过今年华中科大将名单挂到网上,让更多的同学容易看到,能够互相转告,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学校新生深受震动

  据了解,华中科大此次拟清退的人数不算少,但与该校研究生总数相比,比例并不高。尽管如此,清退举措在学校新生中引发了震动。博士新生小邓称,导师在见面会上已将此事告知,“这是一个教训,读书当然得下工夫。”

  华中科大公共管理学院硕士新生刘莉说,清退超年限的硕士、博士生,是个很好的淘汰机制,对在校研究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能够督促我们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珍惜求学时光,在较短的学习年限里,集中精力做好科研,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术道路十分艰辛,做好学问更不容易。”华中科大电子系教授江建军告诉记者,在当前学术精神普遍退步的现实面前,学校采取此种举措,加强教育规范,有望遏制学术精神退步的苗头。

  冠军反应:尚不知情,会尽快了解情况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连线高崚和杨威,他们均称对华中科大拟清退自己的事尚不知情。获悉此情后,他们表示会尽快与学校联系了解相关情况。高崚说,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快要完成了。当记者联系上高崚、杨威的导师栾丽霞教授时,她对两位奥运冠军的学业情况未作介绍。

  据悉,高崚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是体育经济和体育事业管理。杨威比高崚晚入学一年,同样在行政管理系学习。据了解,高崚、杨威曾先后4次出现在“未注册研究生名单”中。

  冠军去向:杨威已入读北体大?

  而据《法制晚报》报道,一方面面临着被退学的危险,另一方面,今年,杨威还将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9月7日上午,在北京体育大学研究院新生报到点,不少人正在议论奥运冠军杨威要来北京体育大学报到读研。杨威此前就读该校1999级本科。而杨威本人日前也对媒体透露,今年将去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究生。

  在研究生公寓报到点,工作老师证实杨威是研究生院今年的新生,但表示“还没来报到呢”。有研究生表示,研究生院有冠军班,里面的学生多是世界大赛的冠军,他们不一定会准时报到。

  上午11点,记者就此向北京体育大学求证。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和研究生院核实是否录取杨威及其此前被他校拟清退等情况,“核实清楚,我们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教育专家:更应关注研究生招生泛滥

  在一项8300余名网友参与的“关于华中科大清退研究生”的网络调查中,近七成网友力挺校方此举。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否则没法提高质量”。还有23.7%的网友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可以更加灵活点,学校不必太过于苛求学制”。

  华中科大公共管理学院谭术魁教授表示,清退超年限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硕士和博士教学的质量,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他说,很多学生在选择深造时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或者对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难度估计不足,求学过程无法达到校方要求。清退这些不适合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有效保证学校毕业学生的质量。同时,这些被清退的学生占用了学校的招生指标,享受着学校的教学资源,分散着教师的精力,客观上造成了对那些适合高等教育却无法入学的学生的不公。

  “现在,国内高校超过50万的研究生规模,比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还要多,到底有没有这么多导师来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教授表示,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对研究生质量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在我国高校,一个导师要带40多个研究生,这如何保证学生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无从谈起。他说,要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不能仅拿“超学时”说事,更应该关注研究生招生泛滥所导致的教学质量、生源质量下降等“源头”问题。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罗教讲教授说,培养人才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超学时”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清退与提高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高校教学体制上需要改变。现在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凭导师良心来教育学生,导师完全可以放羊,甚至一年跟导师见不上面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导师委员会,大家投票,情况就不一样了。

  

  
(责任编辑:魏贵玉)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