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香港精品赛事逐年升温 创品牌设基金政府做桥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10月08日04:50
  9月6日,香港宣布成立2023年亚运会临时申办委员会,成员涵盖体育界、政界、商界人士及社会团体代表,他们将向政府提供意见和支持,包括场地供应、参赛人员住宿安排以及潜在的开支和收益等事宜。

  在香港,像这样的办赛机制已相当成熟。每次举办大型体育活动之前,事先咨询都是必要步骤,而一旦决意申请,立法会、政府、社会机构、团体甚至普通市民都会全情投入。

  比赛精彩 活动抢眼

  精品赛事逐年升温

  8月的香港,高温高湿,天文台频频发出“酷热天气警告”,但地处尖沙咀的红磡体育馆内却热潮涌动。原来,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比赛正在此激情上演。

  此站赛事前身为女排超霸杯,自1983年“红馆”建成后,基本上每年此时都要承接高水平的排球比赛。20多年转瞬即逝,超霸杯也在1993年变成了如今的大奖赛,但香港人对于女排的热情却始终没有“降温”。历届比赛的收视率均居高不下,2009年有120万个香港家庭通过荧屏观战,更有数万球迷亲赴现场,场均观众人数高居大奖赛各站之首。

  不仅如此,香港排球总会每年均举办中国女排慈善探访、中国女排技术全接触、名人明星排球赛等一系列活动,尽力在香港推广排球运动。每年赛事期间,总会还安排一系列文艺表演,将体育运动与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相融合。

  世界女排大奖赛的火爆仅仅是香港竞赛市场的一个缩影。如今,每年有50多场国际体育赛事轮番在香港上演,从年初的香港网球精英赛、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到国际七人制橄榄球比赛,从农历新年的“贺岁杯”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从历史悠久的六人板球公开赛到香港羽毛球超级赛……精彩刺激的体育赛事,吸引了香港市民的眼球,叫好又叫座。

  目前,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旗下共有73个单项体育组织的成员单位。每年,各体育总会或利用自身资源,或通过商业赞助和资助,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2010年的渣打马拉松比赛就吸引了55000名海外及香港长跑爱好者参加,创下赛事纪录。

  创建品牌 设立基金

  比赛作为盛事推广

  在香港旅游发展局的主页上,大型体育比赛已经作为一种“盛事”向外界推广。据介绍,在香港申办体育赛事可以从民政事务管理局获得经费资助和宣传助力,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得到资金和场地支持,各部门在推广体育赛事上可谓不遗余力。

  在香港人看来,承办大型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可持续的体育文化。“培养市民的自豪感和促进社会凝聚力,并为社会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有助于将香港的形象提高为亚洲体育盛事之都”,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

  2004年,特区设立“M”品牌制度,对大型体育活动提供支持。其中又区分为“资助赛事”和“自给自足赛事”,前者可以获得政府免息贷款、等额拨款或直接辅助金;后者多为获得商业机构赞助支持的商业赛事,不需要政府拨款,两者均获政府场地使用方面的资助。

  赛事一旦被列入“M”榜单,政府机构将就该赛事的筹办、赞助、推广及宣传策略提供专业意见,并统筹政府部门给予后勤、宣传推广等多项支持。

  目前,香港已有39项大型体育活动获“M”品牌认可,其中19项同时获得拨款资助,政府累计拨款达3150万元。而像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渣打马拉松比赛等“M”品牌活动已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经费资助。

  在“M”计划牵头带动下,香港一些传统竞赛项目,如壁球、羽毛球公开赛等都获得资助。而商业界也受到鼓励,2008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便由香港一家体检公司冠名赞助。香港体育委员会发言人说,政府期望这个“M”品牌能形成品牌长效,让品牌下的大型体育活动更易找到社会上的赞助,可以经常举行,从而构建香港可持续的体育文化。

  2009年5月,特区政府又拨款1亿元成立“盛事基金”。今年9月,香港特区“盛事基金”开始第四批申请,之前的三轮申请,共有10个项目获批。今年7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香港龙舟嘉年华就获得了政府“盛事基金”500万元的资助,赛事吸引了100多个香港龙舟队和30个海外龙舟队参赛,14.5万人入场观看。

  除了“M”品牌和“盛事基金”外,特区政府今年5月向“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注资30亿元,利用投资回报提高对体育事业的支持,资助总额从2400万元增至3600万元。

  上述项目的资助申请,赛事主办方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评程序,不仅关系到赛事水平、知名度,还关注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民政事务局康乐事务主管汤李欣欣表示,让本地工作人员从中学习体育赛事管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巧,都是政府最为看重的效益之一。

  统筹管理 广调资源

  政府充当办赛桥梁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700万香港人可利用的健身空间却不算少。除了体育场馆,像海滨公园、居民小区、郊野公园、赛马会训练场等也成为市民参与锻炼的场所。曾德成表示,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特区通过更多途径鼓励市民多做运动,活出健康的人生。

  据了解,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每年都在全港社区举办数万项康体活动,供数以百万计的市民参与,还资助香港体育总会及各单项体育团体举办各种体育训练及活动。像正在举行的香港先进运动会、工商机构运动会,以及2011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全港运动会,目的都是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今年1月,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有关体育发展的动议,促请政府积极考虑支持申办亚运会。6月,政府发信给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支持该会向亚奥理事会提交申办2023年亚运会的意向书。9月,2023年亚运会临时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

  事实上,特区政府早在2002年就提出香港体育发展的3个方向:首先是推广“普及体育”,鼓励不同年龄的市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追求身心健康和培养正面的群体精神;其次是促进精英体育发展,建立一支精英体育队伍,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展示竞争实力;第三,将香港发展为主办各种规模国际体育赛事的理想场地,借此吸引更多旅客,为社会带来经济收益。

  如今,香港每年都会举行多项国际性体育赛事。除了各类纯粹的商业活动外,政府还选定特别项目,给予资助,扩大赛事的影响,但绝不盲目支持和引进体育赛事。香港体育协会发言人表示:“香港的任何体育单项组织申办各类国际赛事,是不需要经过特区政府的审批和同意的。”

  近年来,特区政府向体育界发放的资助额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为例,该部门每年向体育总会和体育团体提供的资助总额由2004—2005年度的约1.28亿元,递增至2009—2010年度的约1.86亿元。

  政府对体育赛事的管理思路和引导策略,不仅表现在资金支持方面,更体现在政府的桥梁作用以及与组织者间的协作关系和自身定位。如香港民政事务局的体育委员会就设有“核心赞助小组”,旨在建立商业机构与香港体育界之间的联系,并提供商业界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台。

  由于香港的体制与内地不同,政府的资源不是很多,因此发展体育事业必须调动社会的广泛参与。香港体育协会负责人表示,在2009年的东亚运动会上,6000多名志愿者全心投入,很多娱乐圈明星也帮忙筹款。他认为,香港筹办和组织体育赛事活动,调动了整个社会参与,形成每个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氛围,这是香港体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也与政府的初衷相契合。

  (本报香港10月7日电)
(责任编辑:五月清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