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的现象,在世界杯之后出现了:新科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的国际友谊赛出场费,不过150万欧元上下的价位,反倒是喧哗高于实质、明星强于整体的阿根廷队,成了这片市场上的新宠。他们的出场费要价,比西班牙还要高得多。
因为他们有梅西,因为他们有马拉多纳制造过的热闹,因为只要你出钱,阿根廷肯定会不远万里赶来,甚至还有“梅西条款”———比如阿根廷与日本的友谊赛,梅西打满90分钟,日本赛事承办方专门给阿根廷足协支付了15万欧元。所以有人讥嘲阿根廷队已经变成了足球界的哈林花式篮球队,这种国家队商业运营方式,连唐金都得羡慕。
可是国家队的热身赛和俱乐部的商业赛,不属于同一种范畴。“梅西条款”暴露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倘若赛事承办方可以根据市场要求,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明星球员必须在比赛中有多少上场时间,甚至可以要求明星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准,那么这种热身赛将完全蜕变成为商业赛事。倘若梅西在这样的比赛中受伤,倘若阿根廷队主教练的热身赛需求根本不是让梅西去征战90分钟,倘若英格兰队的比赛,只要贝克汉姆能上场,承办方就愿意多掏一百万,倘若巴西队的比赛,承办方不允许他们采用双后腰阵型……
国家队热身赛的恶性商业化,是国际足球面临的商业化挑战。这种商业利益渗透早已出现,俱乐部从原则上是反对这种国家队热身赛的,因为他们承担着球员的薪资,他们需要球员们全部精力都放在俱乐部职业和商业赛事上。倘若梅西在日本或迪拜受伤,为他支付医疗费用、由于他受伤休战而必须蒙受商业损失的,都是巴塞罗那。
在这样为国效力和为钱效力的矛盾中,代表着职业足球利益的俱乐部和球员本身,都是失意者,因为利益无法在他们身上体现,再高的出场费,梅西自己也拿不到多少,他的俱乐部更得不到一分钱。于是梅西成为了一头被阿根廷足协不断挤榨的奶牛。
(作者系体坛传媒高级副总裁、本报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吴海东
(责任编辑: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