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网球-赛车-棋牌-足彩 > 棋牌世界 > 国际象棋

新华社:评中国队包揽女子国象世锦赛冠、亚军

来源:新华社
2010年12月26日08:52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体育专电 题:一样成功 两种精彩——从中国队包揽女子国象世锦赛冠、亚军说开去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张旭东

    2010年女子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在土耳其落幕,16岁的“天才少女”侯逸凡和23岁的“清华才女”阮露斐包揽了冠、亚军。两位有着不同成长轨迹的棋手同样取得了成功,而她们的成功背后是不一样的精彩。

    来自江苏兴化的侯逸凡在国际象棋方面天分过人,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慧眼识才。在各方面的大力培养下,两年前14岁的小侯就舀到了世锦赛亚军。又经过两年的磨砺,这位暂时放下学业、一心下棋的小姑娘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棋后,也是继谢军、诸宸、许昱华之后中国的第四位世界棋后。用俗话来说,这叫自古英雄出少年。

    南京姑娘阮露斐虽然屈居亚军,但是这枚银牌的成色丝毫不比侯逸凡的金牌差。阮露斐的不凡之处在于,她是中国第一位一边正常念清华、留洋一边成为国手舀到世界亚军的女棋手。这样的成就,不是金牌,胜似金牌。同样是“搏二兔”,阮露斐的“棋学兼优”,比“棋圣”聂卫平边下围棋边打桥牌的难度大得多。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侯逸凡的成功很难复制。天才毕竟少有,可遇而不可求。即使有天才也未必能遇伯乐,像侯逸凡这样早早被发现而又被重点培养又有叶江川等有识之士为其成长创造一切便利条件的棋手,更加稀罕。但是,阮露斐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推而广之的。这倒不是说每位棋手都能既读清华、卡耐基梅隆又舀世界亚军,而是说在保证一定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棋手也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换句话说,阮露斐是值得提倡的“体教结合”的成功案例。

    实际上,在欧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项目、大多数运动员的培养采用的是“阮露斐模式”,即在挖掘年轻运动员体育潜能的同时让他们接受与同龄人基本相当的教育。道理很简单,绝大多数运动员靠运动天赋谋生只能“吃青春饭”。一旦退役,要想重新融入社会,缺乏良好的教育寸步难行。

    在当初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人能靠着体育过一辈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正如一张大学毕业文凭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一样,夺取一个体育项目的世界冠军不再意味着一辈子衣食无忧。当代中国运动员退役之后,很多人像邹春兰一样重新开始平凡操劳的生活,少数人像邓亚萍、谢军一样成功转型。

    对于体育项目管理者来说,当然希望有天分的运动员都来专心从事这个项目,以便迅速赢得佳绩。可是,对于家长们而言,则需要分清特长与天分的区别。丁俊晖只有一个,绝大多数放弃学业整天去球房打球的孩子没能出人头地。侯逸凡也只有一个,放弃学业专心下棋的棋童只有极少数能成为世界冠军。即便成了丁俊晖,成了侯逸凡,那也只是漫漫人生旅途中灿烂的一瞬间。人生的路,长着呐。

    何谓成功?人生的意义何在?在竞技场上的成功与人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依笔者浅见,人生的意义在于自身价值获得承认、获得认可,而体育只是赢得这种承认和认可的方式之一。读书、受教育并不意味着能够确保一份好工作或是衣食无忧,而是能够开阔视野、发现更多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国际象棋对于人类的意义,也不只在于能创造多少棋王、棋后,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思想、愉悦性情、陶冶情操、促进交流和沟通。

    侯逸凡和阮露斐的同时存在,是中国国际象棋的幸事。同样的成功,不同的道路,应当会启发那些为棋而心动的美丽心灵。当然,因材施教是不能忘的准则。如果你真是“侯逸凡第二”,那千万别浪费;如果你没有阮露斐的勤奋和坚韧,也难学她的“搏二兔”。认清自己,走自己的路,人人都会有精彩的人生。(完)2010/12/26 08:52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时硕)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