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志英
笔者关于阅读提示:1、“拳论”与“拳谱”的区别;2、“李亦畬太极拳跋”是否李亦畬所作;3、有关书谱、文章名称:“老三本”、“自藏本”、“郝和本”、“启轩本”、“移录本”、“王宗岳太极拳谱”、(简称“王谱”)、“李亦畬跋文”(简称“李跋”)、李亦畬《太极拳小序》(简称“李序”)、《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简称“王论”)。
“王谱”应为一部论述太极拳技艺的拳谱,然而从学术角度而言,我们对它的认识流于表象,十分肤浅。尽管太极拳传人常常将“王谱”挂在嘴边,写在笔端,但它的真迹,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始终是一个谜,因为自古至今还没有确切记载。下面,依据史料,做梳理考证。
“王宗岳”与“太极拳”相联系,最早见于李亦畬(1833-1892)1881年整理手书的三本拳谱,史称“老三本”(即“自藏本”、“启轩本”、“郝和本”)。其中收录一文,名《王论》,李亦畬在《太极拳小序》中也写道: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武禹襄)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窍意其中更有精巧,兹谨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
由此可知,王宗岳第一次出现是以一篇拳论而为人所知的。那么,“王谱”在何时出现呢?最早出自一篇“李跋”。全文如下:
“此谱(“王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诸家之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光绪辛巳中秋廿三日 亦畬氏书”
首先说明,“李跋”未见于“老三本”中,我曾作过调查分析。“郝和本”即李亦畬赠于郝和(字为真1849-1920)之谱,后由郝少如(1908-1983 郝为真之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公示,影印登载于顾留馨(1908-1990)编著《太极拳术》第371-379页。其后,郝少如著《武式太极拳》,永年县人民政府编《永年太极拳志》等著述中均有刊发,但都无“李跋”。“自藏本”为李亦畬先生自存,现由其曾孙李旭藩保管,我委托钟振山(当代武式太极拳家)求证,李旭藩说:
“没有‘李跋’。其实,‘自藏本’所有篇幅在姚继祖(1917-1998)著《武式太极拳全书》中已全部转载,不妨查阅。”
“启轩本”为李亦畬赠于胞弟启轩之谱,传其孙李福荫(1892-1943)后于民国年间遗失。幸好根据此本重新编印的《永年李氏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与山西太原油印散发)有存。其内容较“郝和本”、“自藏本”有增益,但也无“李跋”。也就是说,李亦畬笔录的资料中没有自己写的跋文,只有一篇“李序”。那么“李跋”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徐震(1898-1967)著《太极拳考信录》这样写道:
“移录本较写本(指郝和本)多四篇即十三刀、十三枪、太极拳白话歌、李亦畬跋四篇。此四篇唯李亦畬廉让堂本亦无之,余三篇廉让堂本中皆有,只十三枪标题为十三杆……”
徐震所言“移录本”,据称是郝砚耕(1904~1947)整理的一本太极拳谱,后转于其兄、徐氏之师郝月如(1877~1935),现不知去向。我认为“李跋”虽冠以“亦畬氏书”,但疑点重重,似为后人所撰而假托于李公。原因有八:
一、所谓“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李跋”未收录于“老三本”中,可见它不是与“李序”相呼应之作。从内容上看也的确如此,因为两文陈述的不是一回事。从时间上看,“李序”写于“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李跋”作于“光绪辛巳廿三日”。“李跋”早于“李序”,可见此“跋”不对彼“序”。
二、上文已介绍,“老三本”中没有此跋,却出现于半个世纪后他人撰录的拳谱中,且写作时间又在“李序”之前,令人费解,不免生疑。
三、“李跋”、“李序”相比较,文风、写作手法迥然有异。“李序”写得平实,“李跋”故作奇辞,很难相信出自一人手笔。
四、“李序”一篇《王论》,在“李跋”中变成一套“王谱”,变得突兀,自相矛盾。
五、“李跋”突出“诸家之论”,舍此,便是“参鄙见”(李亦畬拳论),避而不谈武禹襄及论述,这能是武公的外甥李亦畬所为吗?
六、“李跋”既称“此谱……兼积诸家之论”,是“全本”,可见内容相当丰富,绝非一二篇拳论,一二家之谈。那么,除了我们知道的一篇《王论》,其它“诸家之论”讲的是什么,到哪儿去了呢?
七、“有者甚属寥寥”,意为很少,寥寥无几,但非孤本,非一人专有。那么其它本在那儿,就算非“全本”之残缺“王谱”,也总该有个去向吧。
八、“李跋”既然写“此谱……自宜重而珍之,”那么,如此珍贵的“全本”“王谱”,为何只在跋文中匆匆写过一笔,便神龙见首不见尾,忽然从人间蒸发了呢?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李跋”的作者另有他人,当为后辈捉笔之作,而所谓的“王谱”也是在后人笔下“诞生”的。因此,我主张用科学、求是态度去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于一些没有根据、人云亦云的故事,传奇,演义要认真取舍,去伪存真,剔除糟粕,留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