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1点,成都谢菲联的控股股东英国思嘉伯集团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思嘉伯老板凯文宣布:俱乐部已经转让给鸿富企业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其背后投资方为重庆歌乐投资有限公司。
主场在哪儿?待定
球队叫什么?待定
凯文表示,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思嘉伯集团已经与歌乐投资达成了转让协议:“这是一家有一定历史的企
业,经营燃气管道、绿色地产等项目,也有体育营销经验,对足球俱乐部来说是对口的企业,对成都俱乐部未来的发展将很有帮助。”
“搞足球的人和其他行业对比,对社区、城市承担了特别的责任。特别感谢过去5年成都谢菲联俱乐部的所有同事,感谢王宝山、姚夏,应该说成都俱乐部的球队结构、基地建设在中国算是比较好的。但是,我认为国内企业可能会比外资更具优势,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
一家有实力、有经验的国内企业,是对俱乐部的一种负责任态度,我们相信成都谢菲联的未来可以更加辉煌。”
对于未来新成都俱乐部的主场是不是还在成都,凯文没有正面回应,“新控股方将在这两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他们接手后的这些事宜留待进一步发布。”
凯文强调,这次转让是将控股权全部卖给对方,在新董事会中也没有原投资方的任何代表。但是成都谢菲联足球基地的15%股权,依然在思嘉伯集团手上,俱乐部与思嘉伯集团关于基地的5年租约也将继续履行。
至于这次转让是否已经得到中国足协确认,凯文表示转让已经达成,接下来会继续与足协方面联系,而且他也表示,成都市有关部门了解转让过程。“按照国际惯例,转让是必须考虑受让方实力的,我们充分考虑过他们的实力,我们认为这次转让是负责任的。”
至于许宏涛的问题,凯文也没有回避:“他年轻,有激情有魄力,可惜没有处理好其中的一些关系。事发后我们已经将英国负责内部监管的管理人员全部辞退,大家都有责任。这4年来许宏涛做了很多事,我相信他会吃一堑长一智。”
对于中国足球的假赌黑问题,凯文认为监管最重要:“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体育都与赌扯上关系,关键是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我承认有不正常现象,但我希望今后球员都能百分百尽自己努力争取赢球。现在中国足球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未来十年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在谈到是否会再次进军中国足球界的时候,凯文表示还是一个未知数。另外,球队的相关转让事宜将会在近期得到解决,至于是否会继续采用谢菲联一名现在也是处于未知的状态,一切都还要等到成足新东家的安排。
买家背景
鸿富其实属于歌乐投资公司
老板谭操是“谭木匠”之弟
歌乐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主要以投资管理为主,涉及能源、绿色地产等领域,重点投资城市管道燃气、节能环保、体育文化产业等。资料显示,这家公司还和三家重庆企业、一家四川企业、一家杭州企业以及一家香港公司有股份关系。
歌乐投资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可能稍显陌生,但说到谭木匠,就无人不知了。歌乐投资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叫谭操,此人正是中国木梳业谭木匠家族企业中的成员,其大哥谭传华是谭木匠集团董事长,二哥谭传荣则是三峡燃气集团董事长。2009年,谭木匠在香港上市后,谭操还持有谭木匠少部分股份。
该公司一位雷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总部在重庆,这次收购谢菲联俱乐部一事,主要是谭操带领一个专门的团队在运作。而一位谭木匠集团高层也透露,谭操操作收购谢菲联一事,在集团中也早有耳闻。
谭操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据他自己介绍,之所以把公司命名为“歌乐投资有限公司”,就是因为他的母校在歌乐山下。
谭操的履历有很大部分和法律有关。他担任过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法官,担任过重庆市政府驻海南办理处书记,也曾就职于重庆市公安局,在重庆市国安局任科长、处长,随后,他分别担任过重庆市兴安实业公司董事长、重庆三峡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谭氏三兄弟,左一为谭操(资料图片)
买家专访
新老板谭操接受采访——
不排除球队姓“重庆”
昨天下午,记者通过种种途径联系上收购成都谢菲联的鸿富公司幕后老板谭操本人,他很客气地说,他现在正在深圳处理新俱乐部收购事宜。
搬往重庆?需要四川方面点头
谭操非常爽快地承认了收购成足一事,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最近的工作重点一直在收购这家足球俱乐部上。但他也说,由于俱乐部还有很多遗留事件需要解决,外界关心的很多话题现在他也无法回答。
“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这支球队会不会把主场搬迁到重庆,”谭操说,“但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和成都市政府部门、足协来进行协商。现在的情况,并不排除这支球队以后搬到重庆,乃至在冠名上挂上‘重庆’二字的可能。”
谭操透露,在这家新俱乐部中,他暂时还不准备担任什么职务,身份仅仅是出资方的法人代表,球队的管理有可能让其他人来参与。至于新俱乐部的球员、教练等话题,谭操表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记者获悉,谭操今天很可能出现在成都,因为成足今天将进行归队集训。目前,球队依然是由王宝山带队。不过,新东家的入主,让之前成足球员希望自由转会的愿望不太可能实现了。
收购成足,因为足球环境好了
谭操说,其实他们很早就开始介入此事。“之前外界传什么海南、佛山等要收购,我们都没去管,因为我是抱着一种诚恳的心态来做这件事。”谭操说。
谭操透露,他之所以有介入足球的想法,和他本人对足球的爱好有很大关系,“我算是老球迷了,1982年在西政读书时,就热衷于踢球和看球,后来我自己成立了公司,每周都会组织员工踢踢5人制足球赛事。”
同时谭操认为,这个时候进入足球圈是好事,“中国足球经过打黑后,环境已经好了很多。我们做投资的,现在非常看好这个产业。”
谭操说,适当的时候他会向新闻界透露这次收购的一些细节,包括他对俱乐部的想法等等。他强调,他的出发点还是想为中国足球做点事。
特约记者任重
注册未果主场也未确定
对于四川球迷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是,转让之后球队会不会迁出成都。关于这个问题,凯文在新闻发布会上没有作出具体回答。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同样出席了会议的成都谢菲联首席运营官王晓华,她的回答跟其老板如出一辙,“新东家会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些事宜作出交代,他们应该会在明天与媒体见面。”
截至昨日,中国足协负责联赛事务的职业部依然没有确认成都谢菲联队的中超联赛资格,职业部主任刘殿秋明确表示:“对于成都谢菲联的注册情况,我们在日期上进行了放宽,他们也进行了相关的注册手续,但还是缺少三份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球队的主场协议以及财务的审计报告。这些材料如果不能补齐,那么成都谢菲联将不可能参加今年的中超联赛。”
那么,职业部方面对于成都谢菲联方面注册的最后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呢?职业部主任刘殿秋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时间期限我心里是有数的,我也会跟足协的领导进行请示,但不会无限期地等下去,中超联赛也不可能无限期地等待成都谢菲联的注册。”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成足新赛季的主场应该还是定在成都,因为俱乐部的某些注册材料需要成都市足协予以支持。也就是说,如果成都市足协不点头,俱乐部很可能因为注册问题而无法取得中超资格,转让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对外宣布新东家没露面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新东家重庆歌乐投资有限公司并没有派代表出席。
记者在该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了如是介绍——“歌乐投资有限公司是以歌乐山下走出来的一批学子为主要投资人而设立
的私募基金。公司以投资及投资管理为主,主要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能源、绿色地产等领域,重点投资城市管道燃气、节能环保、体育文化产业等。”记者按照网站上的联系电话打过去,那边一直无人接听。
转让股权市足协不知情
在成都谢菲联召开新闻发布会后,成都市足协迅速更新了官方微博——“转全体育报道:2011年2月22日,成都谢菲联俱乐部控股方思嘉伯集团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思嘉伯老板凯文、俱乐部首席运营官王小华宣布:已经将俱乐部转让给在香港注册的鸿富企业有限公司……中国足球第一家外资俱乐部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成都媒体未被邀请,占有俱乐部10%股份的成都市足协也没有被邀请参加新闻发布会,他们也是引用了全体育的报道,而并非直接从大股东思嘉伯集团那里获得转让消息。
成都市足协副主席陆军表示:“谢菲联方面没有就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市足协通气,我们也没有与重庆歌乐投资有限公司有过接触。明天中超公司将到基地检查,希望届时能与新东家见见面。”
各方声音
前途不明教练球员不愿多谈
按照俱乐部的规定,教练和球员昨晚就应全部回基地报到,今天开始正式训练。对于转让,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谈更多。
记者电话联系了主教练王宝山,他表示:“我也是从新闻上才知道转让的,新东家没有联系过我。目前我在北京开会,可能26号回成都。很多事情要等到和他们谈了后才有结果。”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深圳红钻和新深足都想挖王宝山,但他都暂时予以了拒绝,他应该会在与新东家商谈后决定去留。
球员方面,大家期望着转让是一个新的开端。冯卓毅在微博上写道:“回成都了…要玩命的练了。俱乐部转手希望是个好的开始!未来还需自己去创造!”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力球员表示:“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新东家有没有实力,对球队会怎么投入。新赛季的备战我们已经比别人晚了半个月,希望大家能补起来,不管引援情况如何,今年力争保级成功。”
此外,大多数球员都不愿意球队迁出成都。有球员明确表态,如果俱乐部离开,他们就要求转会,转会不成宁愿退役,或者等到合同到期后自由转会。
继续支持红色刀锋痴心不改
在转让正式公布后,谢菲联球迷们都对球队能活下来感到高兴。其中,红色刀锋的态度最能反映成都谢菲联球迷的心声。
红色刀锋负责人陈涛向记者表示:“我们感到很欣慰。之前有很多消息,我们也曾以为球队铁定要离开,元旦那天还组织球迷到基地送别。现在留下来了,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不管新东家是谁,红色刀锋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球队。”
当记者提到万一俱乐部离开,组织会不会因此解散时,陈涛坚定地说:“绝对不会。我们都是热爱成都足球,热爱四川足球,热爱中国足球的。如果俱乐部不在成都了,我们会牵挂,我们也会继续为中国足球加油。”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杨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