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编辑约到写排球的稿子,才急来抱佛脚般去网上搜排球的热点。不搜不知道,搜出一个吓了我一大跳的“旧闻”……
去年北仑四国邀请赛,美国队3比0击败中国,其中美国女排19号接应胡克尔拦网有如不可逾越的“中国长城”,扣球则几乎是直上直下。赛后,吊着胳膊的惠若琪走进场内和队友开玩笑说,“你们帮我去问问美国队19号,是不是跳那么高之后上面的空气要好得多。”教练俞觉敏接着她的话说,“胡克尔原来是练跳高的,跳过1.98米,摸高3.51米。”
如果说世界女排摸高3.30米是个顶峰的门槛(当年与郎平同时代的古巴名将路易斯摸高为3.30米左右),那3.50米的摸高就真的可以跻身男排赛场了,世界男排摸高的次顶峰门槛是3.60米。记得当年中国男排猛将、前女排国手周晓兰的丈夫候晓飞的摸高才是3.55米。我不太了解胡克尔的年龄、球龄、一传、传球、球性等其他方面的情况,但仅此鹤立鸡群般的摸高,就足以成为世界女排的一面旗帜和美国女排获胜的镇山之宝。胡克尔,一个从此将被人熟知的名字?
世界职业体育发展到今天,很多项目都需要早龄化——从娃娃抓起,像体操、游泳、足球、排球、拳击等很多项目,错过了最佳的入门年龄就很难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同时,不同体育项目之间有很多共性,如力量、速度,柔韧性……若在练一个项目之前练过其他项目,或同时练不同的项目,尤其是像田径那样的基础项目,却是求之不得,因为那不仅会触类旁通、互相促进,甚至还会赋予这个项目以全新的内容。相同的道理也存在于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须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一个有理科背景的文科学生会更有逻辑、更严谨,一个顶尖艺术家往往是精通多门艺术者。
看曾踢过足球的纳什打篮球,会被他传球的飘逸、飘忽不定和节奏感所倾倒,他的篮球中充满了足球的美感;1982年的西德足球队中曾有过一个练过十项全能的后卫布里格尔,他每每边路带球长驱直入,其奔跑堪称足球场上的典范;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有两个在美国职业体育中的中国人被邀请出席,一个是姚明,另一个是第一个跻身美式足球职业联赛的王凯,身高1.98米,体重100公斤的王凯从小练过田径,父母都曾是八一田径队的运动员。有一个球王贝利的纪录片,其中就有贝利练跨栏、扔标枪颇为标准的田径动作……
就连中国女排自己,最近也冒出了一个曾练过体操的“小赵蕊蕊”——14岁的张常宁。身高1.92米,摸高3.20米,虽然高,却一点都不笨,因为她很小时在幼儿园获得过体操比赛的奖牌。张常宁的父母都是前排球运动员,哥哥也是现役职业排球球员。不管是自然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以高取胜的排球运动员小时候还打下过体操的基础,这样的结合已足以与纳什的“篮球中的足球节奏”媲美。因此完全可以预言,小张常宁将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排球前景。
很多年前,高丰文的那届国家足球队曾专门抽出时间练过几天田径,印象里后卫高升曾跳过了1.92米的高度……这是否应该成为中国体育各个项目训练比赛的一个方向?在刻苦练专项之余,顺便,或专门拿出点时间来,练练其他项目,是爱好,休息,也是转换、借鉴。再引申开,运动员训练之余也看些书,多动动脑子,看书、动脑子者多参加体育运动。
全才、全面发展是一个更高的境界,甚至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