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约科维奇: 胜利像是一场迷局 Genius Djokovic He Isn't The Joker Any More
文/摩卡
墨尔本的极端天气偏偏绕开了2011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我们得以幸运地看到一场脉络清晰的权力争夺。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在这里开疆拓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但是不同于2008年的那次夺冠,这一回,我们从这个年轻人眼神里看到了一些深意——毫无疑问,他正在崛起,而且,墨尔本绝不是终点。
1.澳网的的氛围对于安迪·穆雷来说是夺冠的最好机会:从地理坐标来看,这里远离大不列颠的狂躁与压抑,他没有必要时刻去翻动去年在这里埋下的隐忧,也没有必要去理会弗雷迪·佩里嫡传的网球使命;从历史坐标来看,他又不用担心身后缺乏支持者,事实上,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本身就经历过苏格兰文化的渲染。但2011年的澳网终究不属于英国人——不是他没有做好创造历史的准备,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强大得令人敬畏。
在胜利最终来临的那一刻,23岁的德约科维奇举起双臂,脸上展露出欣慰的笑容。在此前的159分钟里,大家替他设想过无数个夺冠的情景,这个大男孩会不会潸然泪下?或者掩面而泣,或者振臂高呼,又或者跪下来,感谢上苍的眷顾?毕竟,他是个如此感性的人,甚至有时会很恣意,他怎么可能在最得意地那一刻隐藏自己?
但是,我们都猜错了。当那一刻真的到来,他却像是一位低调的布道者,只用和暖的笑容来诠释内心的喜悦。这还是我们过去所熟悉的德约科维奇吗?
倘若在这个时候回忆起3年前的德约科维奇,恐怕有很多细节都无法重叠起来。那个时候,我们更喜欢称他为“诺里”或者干脆叫他Joker。那一年的澳网,他一面模仿着莎拉波娃娇羞的样子,一面窥探着费德勒蹒跚的步履。他像个机会主义者,在半决赛里赢得了人生的第一场豪赌。又在决赛上设置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陷阱,让他的对手特松加,那个进攻至尚的法国人,凭借疯狂的攻势以黑马的姿态冲到众人的面前,然后用大满贯冠军做诱饵,等着他先一步崩盘。在迎来赛末点的那一分,诺里在发球前一共拍了13下球——这曾经他最受诟病的习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策略,而他的每一次辩解都显得很笨拙。无论如何,我们看得出他那时的局促不安,这也让评论家在谈论他的那场胜利时,总是忘不了提到“幸运”两个字。
那时他不过20岁,顶着天才的光环,在塞尔维亚被奉为英雄,他正需要用一座大满贯冠军奖杯来标榜自己,而墨尔本成就了这个年轻人。所以他在后面的致辞中感谢了上帝——有时候信仰所能带来的力量会大得惊人。
现在,他23岁了,而世界网坛的权力格局也从单纯的“费纳之争”逐渐向“四巨头”靠拢,他站在费德勒与纳达尔的身边,与安迪·穆雷一起寻找着树立威望的机会。就在2个月前,他与同胞泽蒙季奇、特洛伊基、蒂普萨勒维奇齐心协力,为塞尔维亚赢得了历史上第一座戴维斯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座曾经饱受战火侵扰的东欧小国,突然摇身变成了网球版图上的权力重镇,这一切都与年轻的德约科维奇不无关系。
2.去年的戴维斯杯正是一个契机。如果不是贝尔格莱德的那一场战役,德约科维奇在今年的澳网中可能不会走得如此坚定,如此沉稳。“那是令人血脉贲张的历史时刻,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刻。”德约科维奇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专访时如是说:“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动荡不安,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积极努力地改善国家的形象。现在,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已经为塞尔维亚掀开新的篇章,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情。”
“有一些误解始终围绕着德约科维奇,”文章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里说:“过去有人觉得他贪玩,不沉稳,也有人质疑他性格怯懦,但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他的某一面,真正了解德约科维奇的人绝对不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个年轻人的思想,他是一本书。”
2010赛季,德约科维奇在迪拜和北京夺得两个ATP锦标,并且入围美网决赛,全年战绩为58胜21负,年终世界排名第3位。不过,作为“四巨头”中的一员,这样的表现,还是引发了一些争议。美国网球专栏作家皮特·波多甚至批评说:“诺瓦克的发球局里埋藏着隐患,他在本赛季发出的双误甚至比ACE还要多。”直到戴维斯杯上取得了胜利,德约科维奇才重新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在贝尔格莱德的那一晚帮我树立了信心,”他对克拉里说:“在击败了对手法国队之后,我激动地热泪盈眶,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胜利,但我确实奉献了自己全部心力,我做到了,从那一天开始,我对网球的理解变得不一样了。”
在2010年11月的巴塞尔公开赛决赛中,德约科维奇输给了罗杰·费德勒。两个月后,两个人在澳网半决赛再次相遇,这一次获胜的是塞尔维亚人。对比两场比赛,不难发现,德约科维奇在发球的环节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他的二发更强调旋转,这帮助他在第二盘和第三盘取得了破发优势后,没有给费德勒太多机会。
“如果你仔细甄别,可以从诺里击球的声音中发现他的技术特点。”陪伴了德约科维奇多年的教练马里安·瓦伊达说:“他最擅长在底线拉锯中寻找进攻的机会,他正手击球的声音总比反手浑厚一些,这是因为正手的摩擦更大,更旋转,所以,他喜欢用正手大角度的强攻为自己创造优势。”
美国《网球》杂志主编斯蒂夫·蒂戈诺认为,澳网的胜利只为德约科维奇打开了半扇门,他这种越来越风格化的打法究竟能为男子网坛带来多大的威胁,要看其在法网和温网上的表现。而诺瓦克本人却对任何场地都充满自信。“我并不认为两次赢得澳网冠军,这就是我职业生涯的巅峰。”从2009年温网开始,他已经连续7次至少打入大满贯赛事的1/4决赛,所以,德约科维奇的这句话,并不是空洞的独白。
3.2011赛季极有可能成为男子网坛又一个的历史节点。这不是一个凭空的猜想,事实上,如果我们想从今年澳网的故事脉络中找到相应的证据并不难。纳达尔止步于8强,不仅让“拉法大满贯”化为泡影,也让我们意外地触碰西班牙人身心俱疲的真相。费德勒在半决赛上失利于德约科维奇,但与2008年那次相遇不一样的是,上帝并没有插手这一次交锋,因此也不再有人纠缠于“诺里是否太走运”的诘问。
但我们要面对更多问题,比如德约科维奇到底如何在“四巨头”中突围,并且成为“费纳”之间的搅局者呢?
叶莲娜·杰尼斯说诺瓦克正在主动创造这样的机会。“他绝对不会等着别人让出位置,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作为前南斯拉夫地区最具慧眼的网球启蒙教练,杰尼斯一手将莫妮卡·塞莱斯送上了天才少女的圣坛,德约科维奇则是她的另一个骄傲。“诺瓦克第一次来到我的网球训练营时只6岁,他在那里待了一周之后,我就认定他会出人头地。”杰尼斯说:“我问他:‘你愿意跟我一起学打网球吗?假如你愿意,就要在未来7、8年的时间里,每天刻苦训练,一分钟都不能懈怠,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也必然要经历失败的痛苦。你想好了吗?’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愿意’。我从这个孩子的眼睛里、心里甚至灵魂里看到了要成为一名冠军的决心。”杰尼斯确信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在其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她将德约科维奇培养成了塞尔维亚国内最出色的青少年网球选手,但她绝不仅仅只教会了这个男孩打网球,她还向诺里传授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包括音乐、文学、诗歌以及人生感念。
杰尼斯几乎对德约科维奇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直到她已经无法再满足诺里在球技上精益求精的需求,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德国知名教练尼古拉·皮里奇。后者在慕尼黑拥有一间网球学院,那里被誉为“底线兵工厂”,是全欧洲最知名的培训基地之一。皮里奇同样被德约科维奇的天赋和性格所折服。“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皮里奇说:“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训练场上,我当时因为有事而迟到了,见到诺瓦克的时候,他看上去很生气。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儿,他说由于我迟到,浪费了他宝贵的训练时间。我感到很惊讶,要知道,他当时只有13岁,那个年纪的孩子身上多少都有些惰性,但他却如此明确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且非常以非常坚决地态度要求他身边的人帮助自己实现梦想。他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网球选手,对此我深信不疑。”
在杰尼斯和皮里奇看来,德约科维奇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心性——他是一个目的明确的、斗志昂扬的谋略家,但这与很多评论家印象中的诺里,似乎有着很大出入。“有时候,他选择退赛的决定显得极为草率,”皮特·波多说:“他还时常为自己的失利寻找借口,他抱怨赛季冗长,或者拿天气炎热说事儿,要知道,费德勒与纳达尔永远都不会这样。这也绝不是成为王者所应有的品质。”
4.不同的描述刻画出了截然不同的德约科维奇,他像是天生了两副面孔,这可能是双子座的宿命。无论如何,德约科维奇自从转入职业网坛之后,一直在寻求改变。他越来越注重单反切削的运用,在底线防守时降低上旋弧度。他不仅改善了遭人诟病的局间拖沓的习惯,甚至收敛起过去喜欢一味取悦观众的性情,不再轻易去模仿任何人。
除此之外,他还曾与美国教练托德·马丁有过短暂的合作,这位1999年美网亚军获得者一度想改变德约科维奇的发球方式。尽管这段师徒关系草草结束,但是托德·马丁赠送给诺里的一句话,还是很有价值的:“他是一位技术非常全面的选手,但他距离完美还有一段艰难的旅程,幸运的是,他足够聪明,也能看到自身的瑕疵。”
相较之下,瓦伊达更了解德约科维奇的软肋在哪里。“其他技术环节比起来,诺里的发球确实略显薄弱,但需要做出调整的并不只有发球动作,还有心态。”在澳网男单决赛开始前,德约科维奇说,安迪·穆雷掌握了最出色的接发球技术,然后在决赛中,我们看到:即使面对二发,英国人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诺里并不是利用发球或者接发球的优势控制比赛节奏,事实上,他是通过底线的拉锯,不断调整,伺机而动。”瓦伊达说:“这就要求他尽量减少失误率,只要他能做到,就可以击败任何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数据统计榜上,总有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桑普拉斯说德约科维奇最接近与纳达尔。“他的移动极为出色,攻防转换的技巧也越来越娴熟。”桑普拉斯说:“在目前的网球竞技环境下,只拥有强力的发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击球变得同样强大才行。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的技术优势都不在于发球,但是想要突破他们的发球局,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在澳网结束一周后,德约科维奇退出了鹿特丹公开赛,原因是他的肩伤发作。托德·马丁曾指出诺里的肩伤就是由于他的发球动作不合理而引起的。无论什么原因,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显示,经历了两周的激战后,德约科维奇的身体需要休整。“我坚信自己未来还会有更好的表现,”德约科维奇说:“我有不少梦想,很多年前就被种在了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和全英草地俱乐部的草地上,我期待着有朝一日去收获。”
这就是诺瓦克·德约科维奇,他把胜利变成了一种迷局,而未来被紧紧地攥在他的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