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英式橄榄球不惧NFL竞争 经营国际赛推动本土化

来源:新华社
2011年03月28日06:40

    华社香港3月28日体育专电 题:英式橄榄球不惧NFL竞争(下)

    新华社记者沈楠、曾繁娟

    (小标题)经营国际赛推动本土化

    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至今已有35年历史,每年吸引12万人次观众,两万多境外游客,带来亿计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起步阶段,它也不过是“小团体”活动。到上世纪90年代初,28000人的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因而扩建成现在4万席的香港大球场。十多年后的今天,香港赛一票难求;回绝两成报名之后,新闻中心还是人满为患。

    为何能有如此盛况?除了坚持高水准的专业组织服务之外,肖恩·摩尔把关键归结为本土化。

    事实上,橄榄球最初在香港只被看作洋人的运动,但如今在四分之一门票售给境外的情况下,4成观众都是华人。最初清一色洋人的港队如今有4、5名华将,而且队员基本都生长在香港。

    摩尔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下很大力气在本土青少年中推广橄榄球,今天的中国香港队正是当年培育出来的第一代苗子;现在香港有5、6000名5-12岁的“迷你”橄榄球手,大部分都是华人。

    据介绍,香港橄榄球总会每年能从这项比赛中挣到大把钞票,基本都用来发展本地橄榄球,包括养三块场地,资助俱乐部培训教练、购买设备,推广“迷你”橄榄球,协助高中、大专联赛,设立奖学金制度等等。用心培植之下,中国香港队的成绩也水涨船高,从而吸引更多观众,激励下一代青少年。

    对于国际赛事在推广方面的作用,中国队老帅郑红军也非常认可。他建议北京争取承办一站世界巡回赛,一是让更多中国人认识橄榄球,二是让中国队有更多和高手过招的机会。

    如何在国际赛和本土化之间经营出一个良性循环,达到推广效果、发掘市场价值,香港已经提供了范本。

    (小标题)举国路线非长久之计

    目前来看,英式橄榄球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已经开始走上“奥运道路”、“举国道路”。大多从零星几所大学里成长起来的业余国手突然成了“正规军”,待遇提高,出路不愁;省市专业队网罗了众多苗子,教练过不了几年就不用再愁“人荒”。

    然而,中国体育势必要转型,学校体育和职业体育必然要取代以奥运金牌战略为导向的举国体制,成为主流。那么,在教体结合之路上摸索了20年的英式橄榄球岂不是要从“正道”走上“末路”?

    事实上,英式橄榄球在内地之冷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困于竞技体育的奥运战略和学校体育的萎靡。

    因为“非奥”,一代代学生军苦于鲜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又缺乏像NFL这样强有力的富豪级后台老板,所以遍寻市场也无门。而这20年恰恰也是体育在教育体系中不断萎缩的时期。

    当然,奥运模式的确能带来可观的短期效应,但是如果在专业队冲击下放弃学校阵地,那就是倒行逆施。

    长期调教国家队的农大教授郑红军在承认现阶段需要举国推动的同时,也表示橄榄球在中国内地的未来应该是举国体制和体教结合两条腿走路。

    其实,入选奥运会应该是为英式橄榄球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吸引更多关注、敲开市场大门。如果中国橄榄球的单项协会能借奥运东风积极争取市场力量,包括国际赛机会;充分利用退役球员;寻求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在各级学校中推广的长远计划;英式橄榄球就有望在专业体系之外,走出一条接近潮流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正道。(完)2011/03/28 06:40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刘娱)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