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明登陆NBA之前,无论是王治郅还是巴特尔,他们都没有真正地站稳脚跟,而姚明之后的易建联和孙悦,也都处于边缘地位或是属于没有真正打出来的半鸡肋角色。这样,姚明就成了中国球迷和媒体的唯一寄托。他从踏进NBA时起,就被承载了过多期望,他身上也被加了太多标签:东方巨人、首位外籍状元。一如以往中国球迷相信“多几个海外球员中国足球就能腾飞”一样,在中国,也的确有相当部分人相信“姚明兴,中国篮球兴。”
姚明背负过多期待和压力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篮球后继无人。如果能够多几个“姚明”立足NBA,那么就能分担姚明被过度的关注,姚明也就不会被这样扭曲。
商业的球星 无法畅所欲言
如果你记得2002年姚明去NBA前经历过篮协多少或明或暗的羁绊,他去美国之后姚之队成立得何其迅速,你就会明白他眼下的处境。上海一度把姚明和刘翔当做城市精神的代言。他自己是姚之队的核心,他的商业形象从头到尾系着无数利益所在。1991年洛杉矶媒体曾经总结说,NBA球员分三档人:能买车买房的小富翁;够钱和人合股开餐厅坐享其成的一半老板;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摇钱树的大商标。姚明属于这最后一列。品牌型运动员们的共同特点:你很难听到他们像巴克利或拉里·伯德那样直言不讳的秀口才。因为姚明们本身的品牌性,需要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工种形象,他们身后汇集的赞助商们的利益不允许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畅所欲言。
国家队的救世主 难离道德审判台
在大多数球迷的概念里,一个运动员是否肯为国家队出赛,会被很轻易地提升到道德审判台的高度。有了王治郅的前车之鉴,姚明得为中国队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地打各类夏天的比赛,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便姚明浑身是伤,精力憔悴,但是被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也得硬挺着回国参赛。姚明每年夏天代表国家队出赛,一方面似乎是唯成绩优先的国家队要求他一定要参加比赛,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做主。2005年夏天,姚明摘了左脚踝骨刺,打了亚锦赛之后,12月左脚趾受伤。2008年左脚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基本是长期劳累的结果),然后奥运会强行复出。这些伤病都跟姚明在NBA休赛期间征战国家队赛事无法得到充分休息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