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超|中超联赛 > 足坛扫赌|公安部掀足坛反赌风暴 > 媒体评论

中国足球少年从60万到七千 多少天才因金钱夭折

来源:新华社
2011年04月14日17:13

    新华社记者刘卫宏

    中国足球的塔基原本就几近崩塌,再有“釜底抽薪”的人为破坏,无异于挥刀自残,着实令人切齿心痛。

    在重庆公租房的申请者中采访到一位曾经的足球运动员,聊起他当年的辉煌,以及他十年不忘的愤怒--足球俱乐部的梯队教练,居然伸手向球员要钱买位子,而且价格高达10万元。他万般无奈之下结束了自己充满希望却又如此短命的足球生涯。

    中国足球好大的“江湖”。这个“足球江湖”的水究竟有多深,有多浑?

    外人永远难以知情。正如那些黑哨们,在足协办公室里坐地分赃,那才是“业内人士”所知所为。

    这个足球生涯非常短暂的球员,不一定能进入一线职业队,不一定能成为伟大的球星,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拯救中国足球。然而,这终究是一棵潜质不错的苗子。他和他因为没交10万元“买位钱”而各奔东西的十多位队友,是一批苗子。

    你永远不知道,中国足球有多少苗子因此夭折。你永远不知道,中国足球有多少潜规则“毁人不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参加足球运动的青少年达60多万人。那是怎样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时代?然而,中国足协一直难有准确统计数字的青少年球员数量,在2008年底的时候,“粗略估计已不到七千人了。”

    想当年,全国八千足球记者,各地涌现金牌球市,在甲A球队坐一年板凳也能收入几十万。在这盛极一时的足球热中,全国有四千多所足球学校,把孩子送到足校是一件令人无比骄傲的事情。而如今,昙花一现的足球学校只剩区区一二十所。想当年,青少年球员想要踢球的位子,教练竟会伸手索要买位钱。而如今,一些省市组建一支全运会球队,要七拼八凑才能拉起一支队伍……

    中国足球的后备大军,最终在“业内人士”的轻慢与践踏中成为流沙幻影。供大于求的特殊背景与环境,以及演变成供不应求的巨大反差,显然就是一种人祸。中国足球在职业化改革中长期忽视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建设,忽视对这项浩大工程的监管,把培养青少年球员的责任推给了社会,推给了俱乐部,推给了足球学校,最终推无可推、无人可用。

    必须承认,中国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多数是在基层舀着微薄的薪水,干着无名无利的苦活。然而,和那些“拦路虎”教练一样,这何尝不是中国足球塔基建设中的不健康现象?

    再也经不起折腾的中国足球,需要少走些弯路,少一些人为破坏。在又一个五年或十年规划之后,中国足球才能少一些历史的遗憾,少一些遗憾的历史。(完)2011/04/14 17:13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柴森森)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