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4月13日下午3点30分左右,在杨浦区淞沪路一家健身房内发生了惊险一幕,一名年约30岁的男子在泳池内突感不适,勉强支撑到更衣室,在穿衣时突然昏厥。健身房工作人员及时将男子送往附近医院,男子转危为安。经事后检查,这名男子十年前曾被查出患有心脏病。
记者调查发现,本市不少运动场所救护措施不足,其中尤其以免费或低价开放的公共健身区为主,而健身房等场所虽然条件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死角。
游泳时突犯病 男子上岸后昏迷
昨天下午,淞沪路上的一家健身房内,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泳池内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强忍着头晕眼花,这名男子爬出泳池,跌跌撞撞地冲到更衣室,但还没等他穿好衣服,就突然昏倒在地、浑身抽搐。所幸在健身房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男子被很快送往附近医院,经医生及时抢救,男子终于转危为安。
记者在医院内了解到,发病男子有十年的心脏病病史,至今曾有两次发病的经历,下午入院时,男子四肢无力,身体有痉挛情况,是典型的心脏病症状,且情况十分危急。所幸入院及时,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大约一个小时后,男子终于转危为安。但由于病情仍有反复危险,男子暂时仍需留院,接受进一步观察治疗。
急救室医生告诉记者,眼下,自我锻炼、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在剧烈运动中会耗费大量氧气,导致大脑、心脏等器官很难承受,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绞痛等病症,特别是在春夏季节,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在春夏日运动健身极易引发旧日“隐疾”。
让医生感到担心的是,一旦有市民“隐疾”发作,由于救护措施不足,不少运动场所在“隐疾”面前往往是束手无策。
不少运动场所救护措施跟不上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本市多个运动健身场所,发现尽管不是节假日,但每个运动场所内,几乎都挤满了前来锻炼的市民,特别是一些公共健身场所,由于“物美价廉”,想要痛快地出身汗,已经变得不怎么容易了。 “排队、定位、人挤人。 ”这是大多数市民对公共健身场所的第一看法。
在新渔路附近一个对公共开放的社区篮球场内记者看到,5—10元的票价很便宜,因此吸引了大量运动爱好者,整个球场 “人满为患”,人碰人、人撞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记者现场看到,由于场地过于拥挤,两名打球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碰撞,最终“两败俱伤”,一名年轻人手臂受伤,另外一人腰部挫伤,整个人瘫坐在地。面对这样的情况,球场工作人员取来医护箱,但箱里的云南白药喷雾剂早已用光。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帮着将伤者扶到场边休息。
在市中心一家游泳馆内,管理人员邹先生告诉记者,眼见气温越来越高,游泳馆的生意肯定越来越红火,尽管游泳馆增加了一倍的救护人员,但由于运动人流密集,一旦有伤害、病患事故发生,救护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在剧烈运动前需了解身体状况
记者从有关管理协会获悉,为防止会员在运动锻炼中发生意外,绝大多数健身房在为市民办理会员卡时,都会要求会员填写一张表格,回答一些关于身体情况的问题,其中包括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
尽管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一些隐性疾病隐藏很深,会员自己也不知道;二是一些健身房的询问浮于表面,尽管事先得知会员的病史,但为了多拉会员,却对此忽略。
健身专家孙珑彬告诉记者,相比健身房而言,一些免费或低价开放的公共健身区的救护措施更是不足,他曾深入了解过,一些人流如潮的篮球场、羽毛球馆,救护措施可能仅是几块创可贴。而据孙珑彬了解,就美国健身行业的资料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心脏病患者是倒在了健身俱乐部或运动器械旁。
孙珑彬提醒想要健身的市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市民,在决定进行长期大剂量的健身前,最好到医院进行体检,确定自己能否适应剧烈的健身运动。另外,在健身时如果感觉头晕眼花或过于劳累,必须考虑休整,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