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体育 > 网球-赛车-棋牌-足彩 > 棋牌世界 > 围棋世界

陈祖德古谱新作面世 吴清源常振明分别作序(图)

2011年04月24日09:08
来源:搜狐体育


  古谱与今棋  撰文 程天祥

  古谱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它是适用于还棋头规则的座子围棋。它的基本下法,是在棋局开始前,先在对角的星位上放上两个子,称为“座子”或“势子”,形态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对角星布局一样;终局计算胜负时,不仅计算双方所占地域的多寡,还要根据双方块数的多少,予对方贴子——即,每多出一块棋,就要贴还对方一个子,所以“还棋头”又称为“还块子”。当然,因为布局和计胜负的规则不同,古棋从始至终的下法也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下法在我国古代延续了两三千年,直到近代,我们秉承这一棋路的棋手,对来访的日本棋手负多胜少,棋界痛定思痛,才废止了这套规则,从此向日本的(废除座子之后所开发的)近现代围棋理论看齐。

  在古棋与近现代围棋分野的民国时代,我们的老一辈棋手与日本棋手对抗,常常在布局阶段就落了下风,中盘阶段虽然也能和对手斗力,但在局面的判断和掌控上,明显不如日本棋手精当纯熟,这里面是有许多成因的。比如,我们所坚持的座子,把局面固定化、简单化,束缚了我们布局的手脚,使得我们的长项——中盘搏杀,失去了用武之地,这是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所持有的一般看法。

  这是技术上的原因。其实,在棋盘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那时的棋艺水平,即陈毅元帅所说的“国运衰,棋运衰”。清末民初,还处在自鸦片战争开始的、长达一百年的积贫积弱的年代,在这个时代,国势不振,围棋也遭到了池鱼之殃。棋手们机缘凑巧,还可以充当权贵、富商的清客,获得一定的资助,否则就只能混迹于茶楼酒肆,以博彩为生,求得一饭之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棋手们朝不保夕,我们自然无法奢望他们能够沉静下来,精研棋艺。于是,伴随着国运,我们古棋的水平也是每况愈下,跌落到了谷底。

  但是,盛衰循环是世间的常理,古棋在近代的式微,并不代表着它在长达两三千年的时光里,没有曾经属于她的光荣时代。在我们国家比较兴盛的唐宋、明清时期,也曾涌现出来闻名海内的大国手,如顾师言击败琉球王子,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黄龙士被尊为十四圣人,范西屏、施襄夏并称为“海内亚圣”,日本的幻庵因硕想与之切磋的中国最后一位大国手周小松等,这些顶尖棋手的素质和棋艺,比起今天的职业棋手,恐怕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在清朝康雍乾时期,涌现出了以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三棋圣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家,他们的争奇斗妍,使我国的古棋无限风光,达到了两三千年中难以企及的顶峰。

  唐宋时代距今一千年,当时人留下的棋谱已经是茫不可寻,但是在距离我们三百年的康熙、乾隆时代,很多棋谱经过有心人的搜集整理,还是留存了下来,使得今天的我们可以了解那时候的盛景。我们所说的古谱,在很大的意义上,指的就是对这个时代名家对垒、机锋相抗盛况的记载;这也是我们研究古谱所依据的主要资料。

  但是这些古谱,因为与今天的下法大相径庭,现代的棋手一般缺乏研究它们的兴趣。缺乏了专家的意见,围棋爱好者对此也是人言人殊,热爱古棋的一方,认为当时人(主要指黄龙士)的最高水平有十三段,这是比照吴清源先生所说的“名人一级的水平”所作的推论;贬损古棋的,认为当时人不过是业余五六段的水平,与今天的职业棋手根本无法抗衡。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棋路和下法不同,无法以现代的标准来作硬性的比较。

  那么我们研读古谱,所应抱持什么态度呢?我想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对于古棋,我们要看古人的长处、精髓,看他们在关键之处的构思、着法,这是他们独到的、令人钦佩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欣赏、体会和学习的。如果对古人、古谱,抱有一些温情与敬意,我们则不难发现,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高水平的棋手远不如现在之多,围棋的竞技性和规范性远不如今天之完备,他们在棋上,已经可以展现出如此之高的素质,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也许几百年后,那时的人们回头来看今天的棋,也如今人看清代的古棋一般,认为我们的下法不够先进,不够谨严,甚至不明棋理,如果不幸出现这种情况,那可就糟糕之至了。”(摘自《黄龙周虎》后记)

  更为重要的是,古谱是古代的国手留存下来的图文资料(不仅包括古代棋家的传略和棋谱,还包括他们著作的棋书以及编纂的对局集),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之一部,对它的搜集、整理和诠释,俾以流传后人,本身就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承继、一种体悟,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

  现在,这一部分古谱,有的已经湮灭无闻,只在当时的文人笔记(如清代的袁枚等人)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有的已成孤本,如果不做一番整理、补救的工作,那么若干年后,恐怕再不易见到它的全貌;还有一部分古谱如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既不成体系,也不利于流传。而且,古谱的记谱方式也有改进的必要,它通常是一局一谱,石刻或木刻印刷,二三百手棋挤在一张棋谱上,一眼望去便令人生畏,这既不利于对古谱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古谱的“行而且远”。

  在此局面下,如果任由这些古谱自生自灭,那么损失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资料,更为要紧的是,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之一部,而且,我们的历史也因此缺失,而这些,可能是将来如何努力也无法弥补的。

  所幸的是,祖德先生慨然担起了这副重担,以今天的眼光对明清时代的棋谱进行评讲、解析,发其微芒,穷其变化,使当下的爱好者能够亲近古棋,理解古棋、今棋的异同,欣赏到古代国手非凡的棋艺,这项工作既填补了当代系统整理古谱的空白,也为后人的继续研究开启了方便之门。

  二〇一一年春,经过中信出版社长达八个月的精雕细琢,祖德先生的“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的头两册书——《黄龙周虎》和《血泪篇》终于面世了。这两册书分别涵盖黄龙士对周东侯、黄龙士对徐星友的十局棋。在棋谱编排上,借鉴了日本棋书的通常做法,每谱一般只排有限的几手棋,这样读者不必借助棋盘即可以欣赏到古棋的妙处;每局棋通常配备四十个参考图,复杂的棋局甚至达到五六十个,尽可能地把古代国手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正文前后,又有前言、后记,其中,吴清源先生对巅峰时期的古谱的棋艺水平作出了他的认定,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先生叙述了出版的缘起,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道出了他与祖德先生的交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用心传承,祖德先生的自序洋洋洒洒,备述了东方智慧与围棋的各种关联,査丕栋先生的“弈者小传”概略了对局者生平,收录了当时人及后人对他们棋风的评价,后记中则就史料中关于对局者的若干记载,钩沉、阐发了其中的疑点,供读者发其幽远;书的开本,采用了考究大气的16开,内文印刷使用80克胶版纸,封面烫黑,外加白色套封:全书大方正派,疏朗有致,典雅秀丽,实为赏鉴、把玩与收藏之佳品。 

(责任编辑:杨诚)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