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开始,《赛道周刊》推出《寻根——中国草根足球系列调查》,记者分别走访新疆乌鲁木齐、吉林延边和河南临颍,报道了当下基层足球的现状。本期《赛道周刊》采访了中国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和足管中心主任韦迪,听他们谈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规划设计与发展思路。
校园足球、体教结合,这已成为近两年足球圈的热门词汇。一谈到足球的发展,人们总会提及这两个关键点。可是,校园足球、体教结合又该如何去搞呢?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又面临哪些困难和瓶颈呢?为此,本报专访了中国教育部校园足球办公室负责人王龙龙。
谈现状 孩子体质比较差
新京报:你感觉现在校园足球开展得怎么样?
王龙龙:应该说势头很好。目前来看,校园足球是我们整体学校体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中央重视。由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方面的条件也都增强了,我们的孩子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营养不足,肥胖病、社会病、营养病这方面问题反倒多了。
新京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王龙龙:我们在教育方面为了追求相对公平,抓升学率还是作为教育评估的一个主要指标,所以我们的孩子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机会就比较少了。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往往追求学习上的好成绩,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应该享受到的体育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体质比较差,不过认为我们整个青少年的体质越来越差,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我们现在主要是在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方面比较差。
新京报:这恐怕是多方面原因,不只是孩子的问题?
王龙龙:现在独生子女多,学校管理比较严格,他们回家后又马上得做功课,这就造成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体质确实跟以前相比有了较大下降,这样就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整体身体素质。现在国家下了很多文件,都是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建设的。具体讲就是中共中央7号文件,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开展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学校教育也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孩子要通过体育增强他的励志教育、挫折教育、团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谈目标 不为拿足球金牌
新京报:前几年,校园足球搞得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龙龙:以前全运会,足球是一块金牌,但就足球这个项目的投入来讲,比其他项目要大得多,所以后来很多省市就把这个项目给放弃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足球作为一个基础项目,这些年在学校里是越来越弱。足球首先要孩子们有一块天地,如果你周围都是墙壁、都是玻璃,怎么能让孩子去踢球呢?有些学校之前是有足球场的,但后来也都盖了楼了。
新京报:校园足球前几年没搞好,是不是跟我们球场上一些不好的东西也有关?
王龙龙:足球市场化比较早。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板为了考虑到自己的投入以及投入后的回报,他们不肯花大力量做三线队伍的培养。所以这个项目的底子越做越薄,做到一定程度上就会发现,踢球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且为了这种高额的回报,弄虚作假,把我们的足球形象搞坏了。另外由于一些俱乐部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有些球员连基本的劳保都没有得到保障,所以这也造成社会上的人们对我们的足球事业敬而远之。
新京报:在你看来,校园足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王龙龙:做校园足球,不是为了足球运动选拔人才,而是为了将校园足球纳入阳光体育的一个环节,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到应有的足球快乐。足球这种对抗性的快乐,远远大于田径等其他项目。中国人过去都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在创新意识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明显不足。校园足球首先是促进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次才是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不是我们全民都搞足球,一定要拿一块金牌回来。
新京报:在校园足球发展方面,教育部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龙龙:倡导和支持。我们现在应该倡导的是:第一,体育人才也是人才;第二,对这种特殊人才应该有特殊政策。比如国家对这种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体育专业单独招生,比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等等。另外我们还希望各地建立相应的基地,对校园足球提供必要的政策便利。中国足球不争气,大家是又恨又气,所以现在的负面报道比较多。一提足球没有一处是好的,全是灰溜溜的。所以也希望媒体能够积极报道正面的东西。当然,出了问题也决不能掩饰,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发展。
谈操作 各地政府下力气
新京报:现在依然有学校不允许踢足球,踢足球算违反纪律。
王龙龙:对,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校甚至为了减轻自己承担的压力,规定学生不能在学校里跑。跑步都算违纪,你说这些孩子怎么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更甭说足球了。足球作为一种运动强度比较大的活动,会耗费大量的体能,会让学生运动完后变困、变饿,这是必须承认的。
而且,如果家长发现这个孩子练完足球之后没有出路,成了一个半文盲,甚至说成了一个废物,家长怎么敢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足球锻炼呢?这也牵扯到我们的教练队伍和组队模式,现在再像我们过去那种带队的模式,甚至动不动打骂运动员的话,就很难再吸引更多人来从事这项运动了。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家长这种心理?
王龙龙:实际上,真正好的学生从来没有偏科。比如过去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的学生,他们课后都自觉地去锻炼。真的好学生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到文化课上去,人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长时间死记硬背,那样大脑就木了,承受不住。人的休息有两种,一种是睡觉,另外一种就是体育锻炼,体育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有些家长在认识上确实有一定的偏差,望子成龙的思想让他们拼命地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往高了发展,但这已脱离了学习的实际,导致后来有些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而且他们太循规蹈矩了,在社会上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新京报:你作为孩子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踢足球吗?
王龙龙:我当然愿意让我的孩子踢足球了,但是他那个学校从他小的时候就没有踢球的环境,我又不能天天开着车把他拉到郊区去踢。足球必须有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团队,足球的环境和土壤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大城市。中国校园足球真正成功之日,就是中国各地政府把校园足球和城市建设、校园建设,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新京报:中国足球现在的水平很低,你觉得真正将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需要多长时间?
王龙龙:这个很难说,很多专家、教练,包括俱乐部的一些老板都认为最起码要做好十年准备。我们不能再揠苗助长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要冷静。既不能不做足球这件事,也不能让足球事业高于一切。
C03-C05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