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超|中超联赛 > 中超|中超联赛|2011中超联赛第8轮 > 中超热点

孙葆洁自述:感谢父亲的教导 吹哨要讲究良心!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2011年05月23日11:11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一部《英雄儿女》会让他们一辈子感动,王成的形象永远比施瓦辛格、黄飞鸿更亲切。他们心目中的影星永远是王新刚、王晓棠,不是巩俐、章子怡,歌星永远是郭兰英、李双江。

  他们不懂得消费,不懂得享受,落在餐桌上一粒饭也要拣起来放到嘴里。在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们对国家讲忠诚,对朋友讲厚道,对待工作认真仔细,对身边不良行为总要忍不住管一管……更重要的是,对待父母,他们总是孝为先。

  孙葆洁生于1965年,继承了“60后”的很多共性。对待父母,孙葆洁无比敬重。某种程度上,是孙葆洁的父亲孙凤岐,带着孙葆洁走上了裁判之路。如果不是孙葆洁的父亲,中国足坛或许会少一位“金哨”。

  为更好地还原孙葆洁的成长之路,以下采用孙葆洁自述的形式,让我们一起倾听孙葆洁如何他在父亲孙凤岐的影响下,走上裁判之路、成为中国足坛名副其实的“金哨”,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中国裁判“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鲜活乐章。

  父亲的哨子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我几乎不太可能做裁判,可以说,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孙葆洁的父亲名叫孙凤岐,原籍天津。1949年解放后,孙凤岐自愿到相对比较落后的山西去做体育教员,一干就是40年。除了做体育老师之外,孙凤岐还做足球比赛的裁判,省内所有重大的足球比赛,基本上都是他当主裁判。)

  1982年,我17岁的那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考入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和我父亲选择了同一个专业——足球专业。能够考上北京体育学院,而且还是足球专业,这让我父亲非常高兴。就在我准备离开家里、前去北京体育学院报到前一晚,父亲把我叫了过去。

  我记得那天晚上,父亲在跟我谈了一会儿后,表情严肃,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只哨子,郑重其事地将这只哨子交给了我。这只哨子是塑料做的,中华牌,现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虽然很不起眼,普普通通,但我知道它对于父亲的意义。他已经用了十几年,是他最为珍爱的一只哨子。每逢重大比赛,父亲都会用这只哨子。

  父亲将哨子给我后,专门叮嘱说,“孩子,好好读书。这哨子,希望你以后用得上。 ”尽管父亲没有明说,但从他给我哨子,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实话,我之前根本没有想过做裁判这项工作,因为对裁判没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即便到大学毕业时,我一开始也还是不愿留在北京,就想回山西工作,因为我想回家,想吃我妈做的面。(孙葆洁最爱吃面,至今如此。在孙葆洁家中的灶台上,总是会放两只锅,其中一只锅是专门用来给孙葆洁煮面吃的。)

  不过,最后我还是留了下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并且开始去吹比赛。 1992年,我被正式评为国家级裁判,成为通过考试考取国家级裁判的最后一批人。 1994年,甲A联赛开始,做了两年助理裁判后成为主裁,1997年,被国际足联批准成为国际级裁判。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如果不是我父亲,我不太可能去做裁判。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晓瑞)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