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8日体育专电(记者汪涌)又逢8月8日全民健身日,我国群众性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再次成为焦点。作为常住人口近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首都北京通过推进700余所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实行社会资源共享的方式,破解旺盛的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收到初步成效。
目前北京已实现所有大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超过六成半实现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五年内这一比例还将提高到七成。这一做法不仅使得不少青少年能够就近锻炼,还缓解了首都市民健身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北京市88所大学体育设施全部对外开放;1502所中小学校(不含中专、职高、技工等学校),具备开放条件的989所中已向社会开放646所,占具备开放条件中小学校总数的65.3%。
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北京市逐步建立起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奖励补偿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不断解决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经费、安全、管理、物耗等问题,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协调、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丽莉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北京市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建立保障机制,提供政策支持,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参加锻炼创造条件,改善了群众的健身环境。
李丽莉介绍,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还提升了这些学校进一步融入社会的办学理念,社会也更加支持教育,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体教主管、多部门合作、学校组织实施的运行机制。
在开放形式上,考虑到学校安全等因素,北京市通过几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三种模式:向周边居民定时定点开放;向周边社区团体单位的体育活动开放;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街道居委会为中间协调机构,帮助学校协调,减少学校开放的事务性工作,由社会共同管理来预防和降低风险。(完)2011/08/08 16:06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