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乒乓球 > 2011乒超|2011乒超联赛|2011乒乓球超级联赛

乒超应当学习德国联赛 精打细算球队文化是灵魂

来源:北京晨报
2011年08月10日18:47
乒超联赛现场。 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乒超联赛现场。 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丁宁在比赛中。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丁宁在比赛中。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在中国乒超联赛激战正酣之际,德国乒球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虽然它已不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但良性循环的赛事运作却让联赛在德国细水长流。同是乒球大国的中国如何才能建立同样高度职业化的联赛呢?本报记者采访了曾在德国打球,后又成为乒球俱乐部经理人的前国球手杨建华,相信德国乒球联赛的生意经可以给你答案。

  乒协超脱 不会干涉球队经营

  尽管乒乓球在德国并不是热门运动,但德国乒乓球联赛制度非常完善。据杨建华介绍,“德国联赛分为男子甲乙级、女子甲乙级,还有乒协杯赛事,但只有男子甲级联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女子甲级联赛只是半职业联赛,男女乙级联赛都属于业余联赛。”同时德国乒乓球联赛也有严格的升降级制度,男女甲级联赛各有10支球队参加,每个赛季结束后每组最后两名降级,乙级联赛分为南北两个半区,每个半区也有10支队伍参赛,赛季结束后,南北半区的第一名分别升入甲级联赛。

  “管理德国联赛的是德国乒协和职业乒乓球联盟,但乒协会并不直接参与俱乐部的管理,俱乐部只要每年向德国乒协交纳三万欧元的注册费用,就可以不为联赛的事务性工作操心了。乒乓球联盟作为“权力机关”,负责管理一万多个注册俱乐部和七万多名运动员,并举办各级联赛、公开赛和邀请赛。”

  精打细算 球衣花哨印满广告

  “对于一个乒乓球俱乐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牵头人。”这是本次采访中,杨建华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足见投资人在俱乐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德国乒乓球的发展在于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俱乐部的牵头人多为乒乓球发烧友。德国政府也有税收减免政策来鼓励投资体育事业的企业和个人。当然赞助和出卖冠名权才是最重要的生财之道。”据了解,在乒乓球领域,不存在诸如“阿迪达斯赞助的国家队不准穿耐克鞋”、“KAPPA赞助的球队不许穿彪马的T恤”这样的麻烦。德国乒协要尽可能多拉赞助,而多数乒乓球器材生产商也不介意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商标并排出现在赞助商目录中。

  俱乐部也是同样情况,“乒乓球从某一家赞助商得到的赞助金额有限,没有一家企业会为乒乓球提供价值百万哪怕是几十万欧元的赞助,为保证生存,俱乐部就必须尽一切力量多拉赞助。所以德国俱乐部的球衣大多相当花哨,巴掌大的地方通常就有十几种广告。”

  深度开发 大牌球员带动球市

  据了解,德国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水平不如中国,但俱乐部绝对不放过对球员商业价值的开发。因此为了深度挖掘球员的商业价值,俱乐部也是煞费苦心,无论是良好的战绩还是英俊的外表都可以成为球队盈利的手段。德国联赛最著名的球员就是波尔了,除了他的优异战绩外,波尔的英俊面容,也吸引了一大部分根本不懂球的“球迷”。

  与这种商业化的开发相辅相成的就是自由球员制度,据杨建华介绍,“在这种制度下,球员隶属于自己的俱乐部,工资和奖金与比赛的输赢有直接的关系,也影响到和俱乐部下个赛季能否续约,为了俱乐部的盈利他们也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运动员个人也很重视自身商业价值的开发。”

  坚守文化 球队名称是非卖品

  作为经理人,杨建华曾管理过的俱乐部就拥有20多年的历史:“一个俱乐部的主场和名称就足可以说明它的文化传承。以杜赛尔多夫为例,这只球队一直坚守着“布鲁西亚”这样的传统名称荣誉,拒绝为经济利益出卖冠名权。所以无论投资人怎样改变,球队的名称和主场都不会变,哪怕是经过多少年,球迷还是能找到球队当年的感觉。”

  “德国有相当成熟的球迷俱乐部管理和维护球员和球迷之间的关系,每场比赛后,都会有十五分钟左右的球员球迷互动交谈,主场还会有赛后宴会,提供给球员和球迷进一步交流的平台。”说到这里杨建华不无骄傲地提到“即使我现在回到德国仍然能够找到我的球迷。”无论对于赛事还是球员,这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本版撰文

  实习记者 李昕

  瓶颈

  电视难转播

  联赛陷低谷

  德国乒乓球联赛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规范化的操作,也曾经在欧洲风生水起,被奉为世界乒乓球第一联赛,但近年来也遭遇到发展瓶颈。

  对于目前德国联赛的现状,杨建华表示,“乒乓球在德国普及率不错,但终究是小众运动,生存在大众运动的夹缝中,虽然制度完善,但项目的局限性导致了比赛上座率不高,伴随而来电视转播权无法售出转化为盈利。盈利减少导致德国甲级联赛俱乐部实力下降,吸引力下降。而中国乒超拥有更多具有明星效益的大牌球员,更多的平台和媒体转播资源,这正是德国联赛急需的再生养料。”

  德国的乒球人士目前也在努力寻找可以推广的平台和媒体资源,例如“和欧洲电视台合作进行联赛的转播,多方面寻求赞助,扩大联赛影响”以求德国乒乓球联赛再次崛起。

  借鉴

  北京队总教练张雷

  职业联赛 从归属感做起

  中国的乒乓人士一直梦想将乒超联赛打造成NBA式的成熟联盟,但是“十年了,我能够说十年间乒超联赛一年比一年发展的好,但是我无法说它离职业联赛更近了。”北京队总教练张雷如是说。

  据张雷介绍,中国的俱乐部一部分有专业队背景,训练的基础设施完善,但是并没有自主权。另一部分俱乐部属于私人投资,多数球员都是临时加入,并非由俱乐部培养。

  “以北京队为例,我们培养出郭焱,但是她却不能为北京队效力,因为我们没有权利决定球员的去留问题。我们不需要钱,我们只需要一个能为俱乐部效力的球员。为了成绩,私人俱乐部可以不顾成本购买大牌球员,球员打完比赛赢得奖金就回原来的俱乐部,使得俱乐部文化成为一纸空谈。如果联赛的目的只是“功利”地制造冠军,增加比赛的悬念和噱头,这种职业联赛并不职业。”张雷讲出了自己的困惑。

  “职业化的道路很漫长,中国的乒超联赛发展了十年却没有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这和乒协政策每年都改变有关,没有固定的制度何谈适合制度的发展模式。”张教练分析了乒超的现状,“乒乓球运动也有其局限性,导致商业性不足。另外由于各种原因,球员的商业价值开发并不为俱乐部所有,俱乐部缺少基本的自主权。” 关于乒乓球职业联赛的商业推广,张雷也谈到自己的想法,“想让乒乓球运动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可以建立和NBA一样以城市冠名的球队,球队和城市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拥有自己球队的城市必然让球员更有归属感,让球迷更有认同感,这样商业化运作才有实现的可能。”

()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