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大运会 > 大运会其他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运凸显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短板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1年08月20日14:10

  “有时候也会感觉很累,想歇一歇,但考虑到队伍的需要,还是再坚持一下吧”,作为中国大运男足的10号队员,杨阳始终难以舍弃对于足球的那份热忱。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已经是北理工男足“元老”的杨阳,坦言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看到年轻队员能够顶上来……

  和杨阳有着同样心愿的,想必还有中国大运男足的老帅金志扬。在中国男足参加本届大运会的几场比赛中,金志扬很少更换场上的首发队员,“不是不想换,实在是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队员,只能让他们坚持。现在学校里的足球人才数量还是太少了……”

  深圳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500余名参赛选手中,公开说法是有近90%来自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然而,仔细了解过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名单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运动员中的绝大多数人,依然是出自专业的体育训练系统。真正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所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和明星,目前并不多见。

  遍插茱萸少一人,本届大运会不时凸显出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短板。与欧美体育强国相比,国内大学生体育人才的培训机制和思路尚待完善。

  “ 唐奕 ” 们的无奈

  “太累了”,这是中国游泳队主将唐奕在本届大运会的比赛后最常说的一句话。从年初的冬训到随后的热身赛,从上个月的上海游泳世锦赛到本届大运会,唐奕可谓是马不停蹄,一直在泳池内征战。长期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让唐奕感到非常疲惫,“比赛后就想躺着,连穿衣服的力气都没有……”

  和唐奕一样“喊累”的队员,还有不少,高畅、孙晔、陆滢、朱倩蔚……为了能在比赛中更具竞争力,这几名主力队员纷纷兼项。如陆滢在本届大运会中就参加了女子50米蝶泳、100米蝶泳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等多项比赛(共取得3金1铜)。而在刚刚结束的上海游泳世锦赛中,陆滢也参加了女子50米蝶泳、100米蝶泳、4×100米混合泳等多项比赛。

  中国大运游泳队领队徐飞表示:“这次来参赛的年轻队员不少,但真正能经受住大赛压力的不多,因此还得主要依靠这几名队员。”

  类似于“唐奕”们的无奈,在征战本届大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中并不是少数。在本届大运会男足比赛中已攻进4球的范志强,几乎打满了中国男足所参加的全部4场比赛,感觉非常疲惫。但他的足球之路并不是在校园起步,而是从天津泰达梯队中走出来的;在赛前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柔道队在本届大运会中仅获得1枚金牌,教练宋其涛坦言目前国内院校中从事柔道训练的学生并不多,“获得金牌的秦茜目前是国家队选手。除了一些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它大学练习柔道的学生还比较少。”

  记者从中国大体联获悉,自中国大运代表团从2005年开始一改以往由体育部门主导的模式,首次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参赛至今,近几届征战大运会的在校大学生选手的比例正在逐步提升。不过,举重、自行车、游泳等少部分高校开展不多或者开展水平不高的项目,依然还是由体育系统组织参赛。

  与中国代表团阵中的“实力派”选手大多出自专业体育培训体系不同,目前在本届大运会金牌榜上占据前列的日本和美国等体育强国,其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能力却非常突出。

  据记者了解,在欧美和日本等很多国家,都是以学校教育与俱乐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运动员,其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如在刚刚结束的上海游泳世锦赛中,26人组成的日本游泳队中有10人是在校大学生。本届大运会中,日本游泳队的头号明星入江陵介出自大阪近畿大学泳队;日本男足队长山村和也则是流通经济大学的高材生……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力度亟待加强

  对于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与美国、德国、日本等高校体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方面还有待改善。“现在,高校体育的主导仍旧是专业队员和专业教练,大学和专业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体教结合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发展力度和速度都还不够。”天津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苏长来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开展体育训练的国内高校中,大部分还是以普及体育运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由于缺少专业的训练团队和条件,也没有太多的大赛锻炼机会,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高。“欧美体育强国的实践表明,现代体育人才的训练不光是靠经验,还要依托强大的团队和保障机构,但在目前的国内高校当中,显然还很缺乏这样的团队。”苏长来认为。

  对于国内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中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长杨立国表示,中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阻碍正在逐渐减少,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目前还很难承担起培养大批优秀体育人才的任务。“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急需在训练、学籍管理、场地、教练、科研等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来,为了破解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难题,国内不少高校都进行了积极尝试——清华大学从1986年开始,便创办了以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马约翰命名的清华附中体育特长班。25年来,这个特长班已经为清华大学和其它高校输送了近300名优秀学生运动员;复旦大学将排球作为重点体育项目,复旦男排不仅打进了全国男排联赛,还代表中国男排出征本届大运会……

  国内高校在未来的体育人才培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苏长来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体教结合最终还要归结到学校,发展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也是专业运动队的最好归宿。“高校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学校培养、学校提高,专业队和学校合作。这样既能提高大学队伍的水平,也能为专业运动员提供更好的出路。”

  通过本届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正如中国大体联秘书长杨立国所说:“通过大运会,可以使国内大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对全民体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长城)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