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大运会 > 大运会评论

“欧美模式”很难复制 校园体育缺乏群众性基础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
2011年08月24日14:29

  究竟是“学生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学生”,大运会上,这个并非文字游戏的概念总是被提及。

  专业体工队培养出的运动员是否有资格参加大运会,“纯大学生出身”的运动员是否有实力参加大运会,这些原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到底怎样去理解和回答,其实这也是如何做到体教结合的关键所在。

  与其用某种定好的框架去寻找模式,不如看看深圳大运会的实际情况。

  退役上大学有点晚

  “傻练”不如提高效率

  大运会是体育与大学的结合,有人把体教结合难见成效归咎于培养“尖子”选手需“全天候”训练,没时间像培养大学生那样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首都体育学院院长、中国大体协副主席钟秉枢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体坛一直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在经济条件落后、科学训练手段低下的条件下,用多于别人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来弥补训练条件的简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本身也有弊病,既容易造成运动员伤病,使他们厌练、不能练,也“侵占”了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本应接受的教育。

  21世纪中国大学体育运动到底该如何发展?钟秉枢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像欧美国家一样,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缩短训练时间,屏弃那种传统的长时间“傻练”方式,让运动员像普通年轻人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时间。

  其实,这个问题在前不久结束的2011年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与会校长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美国纽约理工大学校长爱德华说,大学里的运动员毕竟是学生,他们只是通过运动来锻炼领导力、团队合作、组织及时间管理能力,并保持健康,但他们最终不是职业运动员,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

  钟秉枢说,在中国的体育运动员一般都是专业的运动员,他们是由省队、国家队培养出来的,如果说是专业培训的话,他们可能往往缺乏学术方面的知识,他们在退役之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但是这就有点晚了,因为你到25岁、3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就会显得比较迟。

  英奥运代表团五成是学生

  校园体育根深蒂固

  身为英国代表团团长,格雷姆·莫并不在意英国在深圳大运会奖牌榜上的排名高低。因为他坚信,体育不只是争金夺银。身为中学体育老师,格雷姆·莫却十分看重学校体育。因为他深知,体育的根应扎在校园。

  本届大运会英国派出一支由220名运动员组成的庞大队伍,为历届大运会之最。他们参加了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羽毛球等17个大项的比赛。莫介绍说,这些运动员来自英国44所大学,全部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其中绝大部分人鲜有国际比赛经验,因此锻炼和体验是他们深圳之行的主要目的。

  “我们的队伍很年轻,只有一两名选手有奥运会比赛经历。不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要参加伦敦奥运会。而大运会是明年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国际大赛了,在这里他们将收获最接近奥运会的体验。”莫说。

  在北京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中有约一半是大学生选手。莫表示,明年伦敦奥运会上,这一比例还会有所提高。

  “体育能够让人受用一生,而学校时期的体育教育尤其重要。我很乐意投身其中,为培养下一代体育人才贡献力量。”莫在解释自己当初职业转型的原因时如是说。莫介绍说,在英国,校园体育氛围很浓,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选择参加一两个体育社团,而大学针对体育特长生设有不同类别的奖学金,争相吸纳优秀的体育人才。此外,高校之间的联赛也很发达,覆盖了几十个项目。“不管是奥运项目,比如田径;还是非奥运项目,比如橄榄球,只要你能叫得出名字的项目,都有大学联赛”。不过,与美国的NCAA联赛不同,英国的大学生联赛纯粹业余性质,没有商业赞助,各学校都是为了荣誉而战。

  体教脱节因无群众基础

  中国体育未来在校园

  在成为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的全场总冠军后,中国代表团此次显然“看淡”了大运会的奖牌榜排名,相比往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组成,“国字号”选手占的比例确实小了很多,但当中也不乏陈若琳、何冲等跳水奥运冠军的身影。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薛彦青恳切地表示:“在将来我们也会和欧美国家一样,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应该出自大学校园。”

  据薛彦青介绍,本次代表团的学生来自110多所高校,其中96所院校都是普通大学,只有10多所体育院校。而且目前高校对体育特长学生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在普通院校里学习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在体育院校中,也必须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而且学生的毕业标准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完成不了课程的可以延期毕业。但相比起美国NCAA联盟规定的每个学期分数不达标不能参赛,中国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要求显然宽松很多。

  对于大运会中出现的“国手”,薛彦青表示,这是因为我国的优秀体育项目是通过举国体制促成的,例如举重、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大学中开展的并不普遍,因此只能选拔仍在读的“国手”参赛。这也是中国和美国竞技体育区别最明显的地方,美国的强项包括篮球、游泳、田径等,完全是靠普及率推动,在普通民众中和大学中非常普及,因此大学生中自然能诞生很多优秀的选手。而中国的竞技优势项目,除了乒乓球、羽毛球,其余都是缺乏群众基础的,这也是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脱节的关键。

  这次参加大运会的中国选手,很多也来自优秀的学校,清华、北大的优秀运动员也赫然在列。薛彦青表示,“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可以从大学生里涌现,这是一个健康的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因为高水平的竞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它不仅是技能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心智的较量。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果说你的反应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无论你再怎样反复训练,你的水平提高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体育回归教育则是更大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的思路体现。2008年奥运会之后,人们的视线除了关注金牌之外,更多转向对运动员群体的关注,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大运会由此承载了更多意义,人们希望在这里看到中国体育更加人文、更加多元的发展模式,也希望看到体育与教育的更好结合。

(责任编辑:李萌萌)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