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激烈争夺,首届青岛市击剑锦标赛圆满落下帷幕。最终,19人获得个人冠军 ,8个代表队瓜分了团体冠军 。作为国家击剑队的专家组成员、青岛击剑协会的技术总顾问,原北京体育大学的桂平教授在观看了为期两天的比赛后,从中发现了不少好苗子,并感慨“经过专业的训练,青岛击剑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好苗子多青岛击剑大有可为
记者: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长,您在比赛之前对裁判员们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主要强调了哪些问题?
桂平:因为这次参加比赛的都是小选手,所以我跟裁判员强调了三点:第一,对选手们要充满爱心,既做裁判员,也要做他们的老师;第二,慎用黄牌,贯彻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第三,要注意安全。
记者:如何评价青岛市首届击剑锦标赛的组织工作?
桂平:青岛市第一次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击剑比赛,从体育局到击剑协会到体校都非常重视,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也做得很好。当然,在组织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财政、人员以及经验方面的,但最终都想办法积极克服了。从两天比赛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组织是成功的。
记者:作为国家击剑队的专家组成员,通过这两天的比赛,您有没有发现一些好的苗子?
桂平:咱们青岛在击剑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批击剑国家队中就有咱们青岛的选手王勇,他也是我的队友;(上世纪)80年代,又出了击剑世界冠军杨劭琦。很遗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咱们的传统优势没有延续下来。不过,在这次比赛中,我发现了一些非常好的苗子,一些对击剑运动非常感兴趣而且有潜力的小选手,相信经过专业的训练,青岛击剑未来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魅力无限神秘典雅古典优美
记者:从事了一辈子击剑工作,您认为这项运动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桂平:击剑运动起源于最古老的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热兵器发明以后,冷兵器逐渐失去战争的作用,转变成为角斗士、宫廷决斗。在17世纪的法国、意大利,击剑成为时尚的代表,很多人以讲法语、会击剑、戴假发为荣。到了20世纪,它就成为了一种礼仪。在欧洲的小说、戏剧当中,对于击剑的描述充满了神秘、典雅、古典、优美,使击剑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延续至今。这也是很多青少年在第一次接触击剑时,就喜欢上这项运动的原因,也是击剑的魅力所在。
记者: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哪些帮助呢?
桂平:从事这项运动,对于人的多种运动素质,锻炼敏捷灵活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各种心理品质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练习击剑运动,并不是一定要成为世界冠军,而是从这项运动中学习“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能力。这八个字贯穿于击剑运动的始终,同样也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要经历的过程。
■展望伦敦瞄准一枚以上金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国内目前的击剑人才培养模式。
桂平: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讲,击剑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走的还是“业余体校-体校-专业队”的道路,其中专业队又包括了省市队和国家队。
记者:中国击剑的发展现状如何?
桂平:目前中国击剑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上游,在去年的年度排名中,中国在男花项目上团体和个人都排在第一名。现在国内多数优秀的击剑运动员还是集中于广东、上海、江苏、天津等省市。
记者:您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击剑队的成绩有怎样的预期呢?
桂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仲满为中国队夺得了一枚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们的目标肯定是夺得一枚以上的金牌。当然,由于这个项目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到底能拿几块牌,什么颜色,现在也不好说。只能说我们在男子花剑、男女佩剑和女子重剑方面都有一定的希望。
独揽两金,这个小嫚不简单
“击剑比赛就像打游戏一样,特别有意思。”获得女子佩剑少年组个人和团体两项冠军的15岁女剑客白竟谊,这样描述她所喜欢的这项运动。
白竟谊是在4年前的市南区小学生运动会上被选中开始参加击剑训练的,身高、臂长、弹跳好的她一下子就进入了教练的视线。白竟谊所从事的是女子佩剑项目,刚刚开始练习时,她也曾感觉到枯燥和辛苦。“练基本功的阶段确实很苦,会有些单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效果。”白竟谊说,“但是在进入实战阶段之后,感觉就非常好了。打比赛就像是打游戏一样。”
初中三年,因为周一到周五要上课,白竟谊每周的练习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如今,读到高一的她,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训练中。回想起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情景,白竟谊至今印象深刻,“第一次参加山东省击剑锦标赛,感觉特别紧张。之后,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也就不紧张了,变得自信了。”那一次比赛,白竟谊进入了女子佩剑少年组的前八名。后来,她又和队友一起合作获得过山东省的团体第一名以及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是一名非常有潜力的选手。
记者 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