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功夫频道|武术|散打 > 传统武术 > 太极动态

全民健身走出成都特色路 打造“运动成都”品牌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作者:肖竹 胡锐凯
2011年08月30日14:15

  今年是“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正式创办的第三年,自2009年成都市开始打造“运动成都”品牌以来两年多时间内,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得到了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道路。本月中,成都市专门召开“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工作推进会,对两年来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本次大会上,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对“运动成都”实施以来的效果表示了肯定。截至2011年8月,100%的县(市)区已建成相关单项体育协会,60%以上街道和乡镇配有文体专职干部;全市各级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14209名,已初步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全民健身纵向组织网络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协作的横向组织网络。截至2010年底,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共建各类体育健身工程3842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200余条、健身广场219片,已有超过50%的行政村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同时,各级体育部门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去年共开展活动600多项,极大丰富了市民的健身方式。

  尽管成绩巨大,但两年多的实践也证明,“运动成都”品牌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不均衡”方面。首先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地域不均衡,全市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都有大幅增长,但各区(市)县开展情况并不均衡,就活动质量而言有的丰富多彩独具一格,有的则平平淡淡缺乏特色。第二是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市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基层组织相对薄弱,有的文体活动中心具备硬件条件但活动指导不力,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活动中心站点。第三是全民健身活动的设施建设不均衡,《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要求的“111工程”(一场一池一馆工程)建设并没有全部执行,有的区(市)县还停留在纸上,此外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如行政村、社区级健身设施才覆盖了一半,与建设完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与群众较为迫切的健身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大会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工作的“四化”进程,即组织化、制度化、市场化、社会化,包括加大各级财政的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全面建立联动机制、鼓励社会投入全民健身,加快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好“运动成都”品牌,打造全民健身特色亮点及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和引导力度。

  发展点睛

  “四化”建设推进“运动成都”

  成都市体育局局长覃文林认为,“运动成都”品牌建立以来已经逐渐获得市民认同和肯定,未来继续推进这一品牌主线建设,必须坚持组织化、制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四化”体系,为全市的全民健身运动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市体育局在“四化”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推进我市全民健身三级组织体系建设,培育全民健身特色活动,探索全民健身共建、共创、共享,初步形成了“运动成都”品牌。截至2010年底,新增文体专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14209名,近年来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党政机关、市级体育协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逐步显现。此外,由社会力量组织、冠名、支持、参与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超过100项,全民健身活动社会化、市场化局面初步形成。

  覃文林表示,继续推进“运动成都”全民健身活动,要坚持创新思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他认为,“四化”进程只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才能带动全局。因此,首先要大力推进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其次要积极构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为基点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中,要坚持以特色推进深入人心,丰富和提升“运动成都”的内容和水平。

  在未来的工作思路中,覃文林提出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事业管理体制,明确职责,逐步放权或还权于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及体育中介组织,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全民健身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完善社会体育活动制度,健全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模式,坚持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向基层。具体到活动形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和形式,形成“年年有安排,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节庆有重点,季节有高潮,常年不断线”的活动格局。他相信,只要继续坚持走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推进的道路,我市的全民健身工作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未来五年,体育人口要达45%

  “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要求,按照这一计划,五年内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将实现大幅跨越,市民身体素质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都将明显增强。

  根据计划,到2015年体育健身将成为成都市民基本生活方式,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5%以上,且明确规定体育健身人口的确定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到2015年,市民体育健身保障水平处于西部城市前列。全市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达到5000个以上,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全市区(市)县基本建成 “111”工程达到85%。此外,全市60%以上的区(市)县建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市健康绿道体系基本建成。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85%以上的城市街道、65%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指导组织,各区(市)县街道乡镇文体专干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广场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到2015年,我市全民健身活动将实现常态化,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布局将更加均衡。届时全市将建成和完善国际标准体育竞赛场地20处,市级中心场馆10处,区(市)县中心体育场馆20处,社会化体育健身场馆、设施800处,健康绿道1200公里,此外还将完善市民参与度较高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及田径场地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居民15分钟、30钟和1小时健身圈。市体育局局长覃文林承诺,2015年成都市民健康素质将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市民体育健身保障水平、指导服务水平将处于西部城市前列。

  本版稿件由记者 肖竹 胡锐凯 采写

(责任编辑:王江)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