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足坛聚焦_中国足球

昔新星放弃国少从事体教 十年探索开展体教结合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2011年09月02日08:17

  本报记者 颜燕德  在十多年采访足球运动的经历中,不曾听说过有身披过“国字号”球衣的青少年球员在放弃职业球员生涯后通过正常高考进入高等学府正常求学然后再正常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故事。然而今天坐在我面前的一位略显腼腆的弱冠小伙,叙述了他从青少年球员到硕士研究生的故事。

  参加高考,放弃职业足球

  王章恺,现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2002年入选中国男子足球国家少年队,披上了国字号队服。到了高三时,王章恺面临两个选择:继续踢球,进入职业球员生涯;中止足球事业,转而继续求学深造,他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觉得我的个人足球技艺似乎到了顶点,再从事职业足球好像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发展,所以我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我很感谢精文学校的体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我在踢球之余没有荒废文化知识课的学习,不然,高中毕业后我将一事无成。”小王黝黑的肤色尚能看出13年太阳暴晒下绿茵生活的痕迹,而清澈明亮的双眸里,透出的是硕士研究生的聪慧。“我5岁在幼儿园就开始踢球了,上小学没有多久,就到了闸北区少体校,开始了一天到晚的踢足球生活。在闸北区精文足球学校成立后,我的初中和高中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王章恺说,在精文学校里,学生接触足球训练和学习模式同以前的少体校截然不同。“我和爸爸妈妈都以为精文学校就是所足球学校,跟少体校一样。但是一学期读下来,发现跟以前大不一样。除了正常的足球训练以外,学校对文化课的学习抓得很紧。那个时候,文化课老师会关心学生的踢球水平高低,教练会过问球员的各门功课的成绩。如果成绩不好,会被罚;同样,足球训练不努力,班主任老师知道了也会罚你抄写几百遍作业。当时觉得太累了,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当年精文学校的特殊学习经历,哪来今天的王章恺研究生!”对青少年球员家长在体教结合训练模式中所起到的作用,王章恺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我在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写论文的需要,也了解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些现象。发现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足校,主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从事职业足球,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就放松了对小孩文化知识的培养,等到职业化的理想破灭时,再想回头学习就来不及了。因此,体教结合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我的父母在关心我踢球的同时,也在一刻不放松地督促我的文化学习,正是两者兼顾,所以才有了我做研究生的机会。”

  十年探索,开展体教结合

  2006年,王章恺考入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毕业后考取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他本科的毕业论文《浅析上海市青少年足球体教结合训练模式》一文中,以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访谈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独辟蹊径地指出了在青少年足球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在新形势下,体教结合的含义随着社会背景的影响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赋予其不同的具体含义,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有别于过去的“少体校”。“我参阅了大量有关青少年足球体教结合的文章和一些足球学校的办学模式以及我自身经历过的小学-少体校-精文学校(足校)-大学的足球训练、学习经历,由衷感到:体教结合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促进青少年球员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就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放弃书本知识的积累。比如精文学校,本来是所传统的足球学校,在闸北区政府和体育局的直接指导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颖办学理念,摸索出一条‘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新路子。十年的探索,证明了新时期‘体教结合’的足球训练模式是切实可行的,球员是可以‘踢球、学习两不误’的,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结合’二字就一定会取得成果的。”

(责任编辑:长城)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