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9月2日体育专电 题:让民族体育之花更加艳丽——来自华北最大回族聚集地的群众“体检报告”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
10岁少年将红色的空竹平地抖起3米多高,从空中落下后稳稳当当停在纤细的白丝绳上;小姑娘一个矫捷的“拉燕朝天蹬”动作,将花毽从身后甩向身前,再用冲天抬起的脚底接住;小伙子使出一个漂亮的背摔,从肩头将对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这是新华社记者1日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集地之一天津天穆村看到的群众运动场景。天穆村位于天津市北辰区京津公路旁,素有“游泳之乡”、“摔跤之乡”、“花毽之乡”等美誉。村党委副书记刘玉森告诉记者,全村2.4万名居民中,回族占到80%以上。少数民族好动的特性在天穆得到集中体现与延续,“一天早晚,锻炼健身的人处处都是。”刘玉森说,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村民在万人以上。
71岁的穆瑞宽老人是花毽高手。他带出来的徒弟穆丹有着毽坛“当家小花旦”之称,曾创下1分钟踢55对的吉尼斯纪录,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
1日下午,穆瑞宽老人和往常一样,领着徒弟到天穆东苑广场前训练。今年读高三的穆晓萌是老人得意弟子之一。在广场前,只见她一个“三圈旋风”,脚尖围绕停在半空中的花毽旋转3周,花毽平稳地落在脚面上。她又以一个左脚“别”在右膝后面的动作,毽子“噌”地被踢起两三米高,围观的村民大声叫好。半个小时踢下来,小姑娘一脸轻松。“毽子能踢出‘花’来不落地,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挺自豪的。”小姑娘不无腼腆地告诉记者。
韩宗起是天穆村游泳项目的领头人之一。记者在天穆村采访时,他正教着40多个五、六岁大的孩子在村里体育馆的游泳池中练习泳礀。“浮板舀住了,脚一定用力上下打水。第一批准备,出发!”七八个孩子听到号令同时奋力扑腾开双脚,拍着水面产生一个向前的力量。率先达到终点的小姑娘昂起头笑眯眯地看着韩教练,似乎是希望得到教练的肯定。
“天穆的游泳历史那叫一个悠久。20世纪30年代穆成宽就在国外游泳大赛上舀过冠军,90年代天穆就成立了冬泳队。1997年的全国冬泳比赛,天穆12个运动员参加舀下11块奖牌,你说厉害不?”韩宗起难掩自豪。
天穆村文化站站长于振坤说,除了花毽和游泳,抖空竹、摔跤、自行车、轮滑等一批运动项目在天穆村的普及程度也非常高。尤其是中国式摔跤,也是天穆村的体育强项。
“围绕着每项体育运动,现在村里总有那么几个体育骨干。大伙凑一块互相比着练,越练越起劲。年龄大的很少感冒吃药,青年人个个身强体壮。村里对大伙练体育也非常支持,每年至少10万元的投入,鼓励大家自己报名出去比赛,为村里争光。”于振坤说。
如今,天穆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体育之乡。村民们在竞技体育中争金夺银的同时,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街坊邻里关系也在运动中变得更加融洽。民间体育在天穆村的普及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民间绝活儿代代相传,成为天穆村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完)2011/09/02 11:10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