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民族运动会第二轮的表演中,来自天津武清区王庆坨农民表演的“永良飞叉”大受欢迎,赢得了不息的掌声。表演结束后,领队李永明向记者介绍了“永良飞叉”的今昔,期待着这项绝技能永远传承下去。
根据史书记载,流传在京津冀一带的飞叉艺术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是一项融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后来因多种原因,这项绝技慢慢被人们遗忘。1993年,本市王庆坨周边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挖掘恢复这项几近失传的绝技艺术。
经过近20年的努力,现在“永良飞叉”艺术有了不小的发展,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李永明介绍说,在天津第五、六届民族运动会上,他们的表演均获得金奖,1999年全国民族运动会拿到银牌,而且还走出国门,2008年应邀到澳大利亚参加“中华乡土艺术文化节”演出,获得最高演出奖。2009年,“永良飞叉”被批准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最让他们难忘的是,1999年参加完在北京举行的民族运动会后,有关部门批准8名队员参加国庆50周年庆祝游行,而当时天津的游行彩车上一共才有32名代表,这让李永明和他的队员们终生难忘,也是国家对这项民间艺术的认可。
今年3月,这些“永良飞叉”爱好者接到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表演的通知。半年来,他们放弃外面的一切应酬,全身心投入训练,连三伏天都没有休息,而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当地企业的小老板,大家只为了一个目标,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永良飞叉”。
本报记者 王纪强(本报贵阳9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