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台球 > 斯诺克动态

斯诺克大师赛落户上海5年 5年激增2300家桌球房

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09月22日11:36

  2011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日前落下大幕,转眼间,这项传统赛事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如今,上海大师赛已然成为世界台联全年赛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站,每年9月上海走一遭也成为了所有斯诺克球手雷打不动的选择,就连曾经为人诟病的票房也扶摇直上,呈现一票难求的盛景……当然,在上海大师赛越办越红火的当口,我们依然有必要思考,上海大师赛繁花似锦的背后,还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大师赛远不只是一周的热闹与躁动。

  大师赛的蝴蝶效应

  上海大师赛在电视转播的收视率长年排名前三位,每年大赛期间有超过一亿观众通过电视收看比赛,即便是有奥沙利文参加的世锦赛决赛,谢菲尔德的现场观众人数也远不及上海大师赛“火箭”首轮亮相的观赛人数,这是大师赛乃至这项运动在中国受关注程度的最好佐证,然而,透过表象,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的台球人口随着大师赛的举办受到最直接的刺激,目前已经超过6000万,而在上海,截至2011年6月,台球人口就达到了99万(每周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打台球的人),至于不定期打台球的人,在上海约有400万。

  这是一张让全世界感到惊愕的数据单,实际上,中国的斯诺克人口已经超越了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斯诺克传统国度的人数总和,占据了全球1亿多斯诺克人口的一半以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剧变?在这里,你不能回避类似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这样的顶级赛事在中国形成的蝴蝶效应。而从一些最基层的人眼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真切。

  对谈三大球房经营者

  坐落在上海体育馆旁的八万人撞球馆是上海生意最好的球房之一,这里的生意平时都能达到八九分,大师赛期间则完全爆满,候台的人可以排到大门外,单张球台的等候时间最长达到4个小时。“过去可不是这样,2005、2006年之前,上海的球房关掉了差不多一半,因为太多球房没有生意。”坐在并不气派的办公室里,八万人撞球馆经理夏庆峰颇有些忆苦思甜,35岁的夏庆峰年龄不算大,但在这里、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12个年头,大上海的球房生意都了然于胸,此中变迁,在他看来,顶级赛事在本土的落地扎根毫无疑问是关键。

  “大师赛是中国台球市场的一针兴奋剂。”夏庆峰坦言,没有大型赛事、没有相应的宣传,中国的台球市场一度萎缩,“现在生意火爆,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有丁俊晖这样的优秀球员横空出世,偶像人物的出现一下子培养了很多中国本土球迷,明星球员势必带来更大的关注度,加上电视转播高水平赛事,在人群中也起到了巨大传播作用,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顶级赛事对球迷的感召力。”按照夏庆峰的说法,每年从赛事预热期直到结束,前后能够给球房带来一个月的人流高峰,球房的生意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球房本身的承载量,“应该有十二分吧。”而连续几年的赛事也让一个城市的斯诺克固定人口急剧攀升,“现在我这个球房的注册会员已经达到了6000人,这是当初没有赛事的情况下无法想象的。”

  从上海大师赛中尝到甜头的球房远不止八万人撞球馆一家。球皇是上海为数不多独独经营斯诺克的球房,球房老板李清是一个典型的“上海老克勒”,因为经营球房纯属爱好,主要目的不在赚钱,他甚至抛弃了对于经营者而言性价比更高的美式撞球,“一张斯诺克球台的占地可以放两张美式撞球台,从经营的角度,通常球房会摆放更多的美式撞球台,但是我喜欢斯诺克,推崇那种绅士风度,所以希望能够为斯诺克的爱好者创造一个单独的空间与环境。”在2005年之前,李清的球房生意谈不上红火,但是这几年这个“不想赚钱”的老板已经开始靠斯诺克大笔盈利,谈及原因,李清和夏庆峰有着相同的感受,“有了本土的赛事,有了大量的电视转播,人们开始追捧起斯诺克来,一些原本打美式撞球的人也开始转打斯诺克。”

  丁俊晖们的连锁店

  值得一提的是,像丁俊晖、潘晓婷这样的明星也在上海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球房,目前丁俊晖的球房在上海有两家,潘晓婷球房则有5家之多。圈内人表示:“名人效应肯定可以给球房带来很多正面影响,不过球房的生意还得综合考虑地段、服务等一系列因素。”据悉,潘晓婷有两家拥有地段优势的球房,生意火爆。原来打理球房生意的丁爸爸现在已经做回了老本行——紫砂壶,球房交由他人打理,其位于长寿路附近的球房生意也不错。

  时至今日,上海的撞球房遍及各个角落,从5年前的七百家猛增到1400多家,而这还是持证经营的球房,而其他大大小小的球房加在一起,上海的球房总数接近3000家,这是怎样一个数字?当斯诺克运动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日薄西山之际,一个中国就因为斯诺克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可以肯定,这是当初世界台联主席赫恩将大师赛引入中国之际想都不敢想的美妙远景。

  台球文化的缺失

  在中国台球运动发展一片大好之时,我们依然有必要洞悉其中的隐忧,按照沪上球房一些经营者的话说,“现在玩斯诺克的人大多数还在30岁以上,更年轻的人群对于这项运动的喜好程度还有待培养,也许是经济因素,也许是现在年轻人娱乐选择更多,未来怎么样,现在还不好说。”

  的确,在大型赛事的推动下,中国台球过去几年的发展呈现井喷之势,丁俊晖的偶像效应,赛事的直接刺激都是关键因素,不过一旦赛事的热度消退之后,人们还能继续追捧这项运动吗?中国是否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台球文化呢?“在英国,虽然斯诺克运动的发展已经遭遇瓶颈,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台球人群,每逢大赛,很多球迷会从各地前往赛场观赛,有些家庭甚至会驾车几个小时,去现场观球,去现场为喜爱的球手捧场,有些人把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这就是一种传统,一种斯诺克文化。”八万人撞球馆总经理夏庆峰就对英国人的“守旧”颇为羡慕,很显然,这一切还需要时间,相比于英国,在中国,斯诺克的起步较晚,目前不少观众看球还是处在一个凑热闹的初级阶段,中国观众何时能把每年9月去万体馆看上海大师赛作为一个生活习惯呢?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利好的信号,过去观众看球只是追丁俊晖或者奥沙利文这样的球星,但今年古尔德淘汰丁俊晖时,很多观众都给这个老外送去了掌声和喝彩,这本身就证明中国的观众正在不断成长。”上海大师赛赛事总监祈伟就今年的比赛给出了最直观的评价,“而且像丁俊晖、奥沙利文早早被淘汰后,票房并未出现预计中的下滑,今年的票房相比于往年有了明显的进步。”

  今年上海大师赛“一票难求”的胜景着实令人欣喜,或许现在去谈论中国的斯诺克文化为时尚早,但至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明年、后年……一切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zhangxu)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