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开幕式总导演邢时苗
本报杭州10月11日讯 记者 伊志刚 王刚
开幕式总导演邢时苗是今天最忙碌的人。尽管百事缠身,他依然在午间的微小空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作为执导过春晚、少数民族开幕式、亚洲艺术节开幕式等多台重量级晚会的知名导演,又是浙江人,邢时苗自述对本届残运会的开幕式倾注了特殊的感情。
记者:本届残运会开幕式与您以往的作品相比,什么是最大的区别?
邢时苗: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次的主人翁不同。我们是健全人,而这些兄弟姐妹是残疾人,我们被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生命力而感动,这就是开幕式文艺表演定名为“生命·感动”的由来。而难点在于美丽的西子湖和残疾人的残缺美如何构建成和谐的画面,这是让导演组绞尽脑汁的地方;另外,前期国内外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已经具有相当高度,也给我们在创作初期带来很大压力。
好在现在看来,对最后的结果我们还是相当满意。
记者:张艺谋导演把执导奥运开幕式形容为拍10部电影大片还要累,您有这种感觉吗?
邢时苗:那倒没有。我觉得辛苦不重要,只要对得起全国8000多万残疾人和5000多万浙江父老乡亲的信赖。
记者:残运会的开幕式有没有从最近的几次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借鉴到某些经验?
邢时苗:肯定有,比如3D灯光、虚拟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包括巨型的LED屏幕,草地中央85吨重的“梦之翼”舞台都对主题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次的火炬塔有84米高,塔身通过3D投影展示出来的效果让我们觉得很自信,最终也证明被大多数人认可。
记者:文艺演出《彩蝶之梦》里,有一个“三万根羽毛脱落”的表现形式,为什么有这样的创意?
邢时苗:它表现了梦想的翅膀被折断的意思。但你不能让蝴蝶翅膀掉下来吧,所以就用羽毛来借喻。
总共18只“蝴蝶”,约有三万根羽毛在电闪雷鸣的瞬间脱落,意味着迎接第二次生命,颂扬了残疾人自强不屈的生命力。
记者:对开幕式上的哪个创意最满意?
邢时苗:那还是点火环节。这是可以载入残疾人体育史册的瞬间。围绕“生命·感动”的主题。孙长亭这时候演化成古希腊神话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了生命之火而不屈不挠。
火炬塔高84米,实际我们让孙长亭垂直走74米。在这74米的途中,有个数秒钟的停顿。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起初这个停顿只是因为他在训练中确实遇到体力不支,这是个真实的过程。但此后我们想到,正好借助这个停顿,让全场观众一起呐喊为他加油。如果你注意到大屏幕的特写,孙长亭这时候的表情是咬牙切齿,而在所有观众的呐喊声中坚持走完全程,正反映了残疾人运动员那种拼搏精神。这个瞬间,的确是震撼心灵的。
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以往引以为傲的浙江和杭州元素,放在全国来看,格局偏小,导演组在这次开幕式上作何处理?
邢时苗:以往我们过多强调的是江南纤细柔美的印象,但其实这是片面的。浙江还有几种文化容易被忽视。一种是“潮起钱江”,那种浪潮奔腾、向你砸过来的气势,标志着浙江人敢当弄潮儿的气概;另一种是海洋文化,浙江是海洋大省,我是温州人,温州就背靠东海,但以往的艺术表现中常常忽视浙江的海洋文化。还有一种是吴越的黄酒文化,蕴涵着大禹治水那样的人文精神。所以光是阴柔的美,不足以表达浙江丰富的文化特征。如果没有这些文化以及精神,事业干不大,路也走不远。
记者:作为浙江人,在家乡执导这次开幕式有什么特别感触?
邢时苗:压力大是肯定的。我不能让家乡父老乡亲失望,其他地方执导的演出完了我可以不再去,家乡我可不能不回来。干得不好,愧对江东父老,这就是我的头号压力。
记者:作为开幕式上最知名的演员,陈奕迅、许茹芸、毛阿敏和杨澜等大腕有出场费吗?
邢时苗:他们最主要是在奉献,基本不谈报酬,因为他们也被感动。
记者:经历了越来越多趋向完美的开幕式后,您认为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今后发展的空间会在哪里?怎么样让观众避免审美疲劳?
邢时苗:我相信艺术想象无边,创作没有极限。观众的口味虽然不断提升,只要抓住一点:“以情动人”,还是可以打动观众。
人物名片
邢时苗,籍贯浙江温州,1958年出生。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执导作品有春节联欢晚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杭州国际休博节开幕式、多哈亚运会闭幕式“广州十分钟”等重量级文艺晚会,本届残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