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0月12日体育专电(记者林艳兴 吴锺昊)被称为“江西鸟巢”的七城会主场馆——南昌国际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并将迎来七城会开幕式。七城会后,如何将这个可以容纳60000观众的体育场运营好,如何实现其向社会化、主题化回归是场馆设计者和运营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角洲片区的南昌国体中心占地1045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场四馆”,即:主体育场,体育馆、跳水游泳馆、网球馆、综合训练馆,另有一批室外体育运动、训练场地等附属设施。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团作为项目的代建和运营方,负责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的建设,为七城会提供后勤保障,承担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工作。
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国体管理处主任万义辉介绍,为了解决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管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运营方尝试推动其向专业化、功能化和产业化发展。
首先,运营方遵循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为了强化场馆的体育化主题,运营方尝试与中体产业等有实力的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其专业的管理水平和丰厚的人脉资源,举办影响面广的赛事,既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又能够提升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的品牌和知名度。同时,利用游泳馆、网球馆、训练馆等专业场馆,吸引省市级甚至国家级专业运动队驻扎南昌国际体育中心训练。
其次,运营方以“以体为主,多种经营”为经营方针,实现多功能综合开发。据了解,南昌国体中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七城会结束后的运营问题,力求场馆的实用性。如:场内建有滑板、轮滑、山地自行车、攀岩等设施便于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馆可满足室内1.2万人的大型文艺演出等。同时,运营方强调,体育馆的运营不能完全脱离体育去搞商务活动,把场馆变成商场。
再次,运营方借助南昌红角洲区域优势,形成“场馆圈”效应。红角洲作为南昌向西发展的重要区域,以其独有的版块特色,集人文、自然、高等教育、体育运动为一体,成为南昌市最宜居的区域。随着红角洲片区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南昌国体中心的运营可以和场馆周边环境的开发相结合,实现文体商互动:发挥场馆的表演、比赛、竞技训练、大众健身娱乐、大型汇演、展览会、俱乐部招收会员,以及餐饮、住宿、购物等功能,进行综合利用和协调、合理开发,既兼顾了场馆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效益,又真正造福一方百姓。(完)2011/10/12 15:58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