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十年顶级赛事培育 申城网球文化:已生根渐发芽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2011年10月16日11:15

  本报记者 龚洁芸

  今天,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将在这里落下帷幕——9天比赛,99场精彩赛事,这是旗忠网球中心一年最热闹的时节。从2002年大师杯第一次来到上海至今,10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见证了世界顶级球员的风采,感受了这项运动带来的魅力,并慢慢培育着属于自己的网球文化和市场。10年的时间,网球在这里渐渐生根,慢慢发芽。

  星光不足 热情依旧

  2009年,网球大师杯第一次变身“ATP1000大师赛”,今年的10月,是这一巡回赛顶级赛事第三年来到上海。去年的大师赛,世界前20位的顶尖选手悉数到齐。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劳力士大师赛难免有些“尴尬”:在申城拥有最多粉丝的瑞士天王费德勒和当今世界第一德约科维奇先后退赛,加上头号种子纳达尔早早出局,赛事组织者心中不免“忐忑”:失去了最有号召力的几位大牌,还会有多少球迷来这里看比赛?

  虽然“运气不佳”,但事实却是振奋人心的:光周五一天,现场就销售了7万多元的低价票,周末两天的球票早已一售而空,纳达尔被淘汰之后的第二天,中央球场上座率达到了9000人,甚至超过了去年赛事的相同阶段。

  服务球迷 理念渐浓

  10年前,网球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项陌生的运动。随着网球顶级赛事落户申城,上海成为了这片网球“贫瘠”土地上最先发芽的花朵。

  当年,离市区近30公里的旗忠村,总在为吸引不了球迷而担心,现在,忠实球迷会在下班后“飞奔”至赛场;当年,赛事组委会总会动足脑筋替观众普及网球知识,现在,特意选择去外场赛场看“门道”的专业球迷比去年翻了一番;当年,赛场外的球迷广场,“凑热闹”的居多,现在,上阵体验的爱好者越来越多……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澜说:“培育球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才刚开始。”今年,组委会专门开出了方便球迷的“大师赛交通快线”,组委会还当起了“官方黄牛”,回购球票以满足“真球迷”的需求。

  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些环节让球迷们不解:为什么有票买不到?为什么下雨天不让外场观众进中央球场看球?能不能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这些,虽然都有“国际惯例”,但组委会或许能按照中国特有的国情,更加细心呵护来之不易的球迷。

  从“杯”到“赛”蛋糕变大

  上海刚同网球“结缘”时,是2002年的大师杯。当2009年比赛名称从“大师杯”变成“大师赛”的时候,或许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

  大师杯,只有全球排名最高的8位球员可以参赛,大师赛则云集了世界上最顶级的64位选手,比赛数量大大增加,精彩程度也有增无减。随着比赛规模越来越大,上海大师赛的这块“蛋糕”也日渐增大。而赞助商的变化,或许是赛事最显著的一个标志。

  姜澜说:“从当年的找不到赞助商,到之后简单的冠名,再到现在赞助商同主办方两者‘相濡以沫’的合作,说明我们培育的这个市场正在慢慢成长。”姜澜介绍说,大师赛荣誉赞助商鸿星尔克今年在全国各地的旗舰店销售大师赛的产品,并在全国设了70多个门票销售点,对于大师赛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比如某快递公司精心打造“大师赛交通快线”等等。

  不过,姜澜也承认,上海依旧处于赛事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这一点小小的进步,只是能让人振奋的讯号而已,和四大满贯相比,我们的路还很长,“一个温网要有130多年的历史才能繁盛。而我们,才刚刚起步而已。”

(责任编辑:贾思颖)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