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网球-赛车-棋牌-足彩 > 网球 > 中国网球动态

中国网球双城记 “庙会”中国味PK弄堂欧美范儿

2011年10月18日11:20
上海网球迷的构成更加多元化,也更愿意展现自我 都市时报记者马滨涛 摄
上海网球迷的构成更加多元化,也更愿意展现自我 都市时报记者马滨涛 摄

上海靠大师吸引人资料图片
上海靠大师吸引人资料图片

中网赛场随处可见大牌文体明星,蒋雯丽就是其中一员 都市时报记者马滨涛 摄
中网赛场随处可见大牌文体明星,蒋雯丽就是其中一员 都市时报记者马滨涛 摄

中网主打女子赛事资料图片
中网主打女子赛事资料图片

中国网球 双城记
  
都市时报首席记者 陈蔚 记者 牛诗芸
都市时报首席记者 陈蔚 记者 牛诗芸

  新世纪以来,网球运动开始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大型国际网球赛事的进驻。

  ATP1000大师赛3年前落户上海,它是ATP(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巡回赛中级别最高的赛事,规模仅次于四大满贯。而在此前,上海曾举办过5届ATP大师杯赛。

  在首都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于2004年横空出世,三年前赛事整体升级。男子赛事为低于

  上海大师赛的ATP500分赛事,女子赛事则为仅次于四大满贯赛的WTA(女子职业网球协会)四个钻石皇冠赛事之一。

  由于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巨无霸”城市的地理、文化、气质不同,两项赛事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大师赛真如小家碧玉般精致,中网就像粗犷的北方汉子吗?本报记者连续多年到现场采访报道这两大赛事,不妨听听他们的看法。

  ●记者观察

  “庙会”里的

  中国味

  故宫、长城、天坛,是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标志,而三里屯、世贸天阶、鸟巢则是北京现代都市的缩影。中国神韵,国际风范,这是北京的特质。因此,在中网期间,你能看到国际球员穿龙袍在太庙照相,穿唐装演奏传统乐器,也可看到现代开放的比基尼。

  网球是舶来品,中网是与世界接轨的专业比赛,而赛场外则是像中国传统庙会一样热闹,中国特色比较浓重。来中网的很多观众也许都是来看热闹,他们花5元从黄牛党手中买下价值30元的外场球票,只是把国家网球中心当做了公园。

  观赛期间,不听工作人员劝告,不停走动,不关手机铃声,大声讲电话,不合时宜的鼓掌比比皆是,也许正如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说的:“虽然中网举办了8年,但是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时间来沉淀。我们不能指责观众,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管理,慢慢去引导。”

  相比上海大师赛,中网的组织工作显得不那么细腻。今年,组委会为了照顾外场观众,把几场精彩赛事放在了外场,导致人流水泄不通,还差点出意外。而今年启用钻石球场后,昔日的中央球场莲花球场似乎疏于“照料”,摄影沟中的下水道堵塞,散发出阵阵恶臭。

  而在联系采访方面,中网组委会也选择尽量回避。即便想采访裁判员,即便是业内权威的《网球》杂志出面,也都无果而终。

  中国公开赛 年龄:8岁 出生地:北京

  中网有什么特色?暂时还说不上来

  【看】

  走马观花:中网资格赛和前几轮部分比赛都会被安排在外场举行,只需花30元购买外场票,便可以从一个球场看到另一个球场,一天之内看好多比赛,看好多美女帅哥,然后和朋友窃窃私语,评头论足而不必担心被工作人员,被要求严格的球迷“怒目相视”,甚至大声呵斥。

  即使在需要门票的1号球场,你也可以不买票在可视的围栏外免费欣赏。在半决赛、决赛期间还可以等待机会,从“黄牛”手中低价购票进入钻石球场。

  正襟危坐:如果是真球迷,那肯定会在赛前做好观赛准备,仔细看完自己喜欢的一场比赛,或者提前研究好室内球馆的座位,不惜花60-1800元不等的价格。这些人在比赛中会很遵守比赛礼仪。

  超级享受:空中玻璃包房也被称为“商务包房”,价格不菲,有钱不一定能订到,大多都是中网的赞助商和超级贵宾提前预定的。

  【食】

  今年,媒体工作室搬到了钻石球场底层,只要有记者证便可以出入媒体工作室,室内设置了食品供应点,有矿泉水,还有卤鸡蛋、威化饼、红茶、绿茶、咖啡、果珍、小面包等食品,媒体工作者可自行取用。

  媒体工作餐室就挨着媒体工作室,在规定用餐时间,记者只需佩戴记者证,到工作人员处签名就可用餐。主食有米饭、馒头、饺子、炒河粉,标准一般是两荤三素,鸡肉、牛肉、猪肉都有搭配,此外,还配有水果和酸奶。

  【行】

  “出门容易回家难”,这是观众的感受也是记者的感慨。一般比赛安排在中午13点,几乎所有记者需要早出晚归。

  晚场比赛完后,记者和观众一起加入“抢的”大潮,一般十多元的路程,的哥要价都在30元以上,还一副爱坐不坐的姿态。也有很多观众因为怕看晚场比赛回不了家,而把精彩的比赛球票送给陌生人。这也许是中网赛事升级后,组委会赛后服务也需要升级的一方面。

  专访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

  5年后 我们会做得更好

  2011年中网结束后,中网公司总经理、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中网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越来越好,虽然离大满贯还有很长的距离,但大满贯永远是中网的奋斗目标。

  都市时报:能说说中网的前世今生吗?

  张军慧:中网先天不良,它属于合资项目,存在很多困难。从2004年开始,每届中网的举办,平均投入都在6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虽然投入巨大,但到2008年,中网已经初步实现盈亏平衡,逐渐为赛事升级奠定了基础。

  都市时报:今年是中网举办的第8年了,你觉得赛事还存在哪些困难?

  张军慧:由于中网是新市场,加之一开始中国的网球文化还没有积淀,观众数量和球迷的数量很有限,需要想尽各种办法来培育市场。

  中网在亚洲属于高级别的比赛,但是很多大牌球星都来自欧美国家,他们对中国的语言、生活习惯都不太熟悉,所以对比赛表现得也不够热情。

  整体的运营经过8年的努力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还有差距,球迷文化、管理人员水平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阶段。5年后我们的管理会做得更好。

  都市时报:在很多人看来,中网的场馆可以和四大满贯媲美。你能描述一下四大满贯、中网以及上海大师赛的特点吗?中网要怎样做才能缩小与大满贯的差距?

  张军慧:四大满贯是网球的最高殿堂,是中网奋斗的目标。温网传统、法网浪漫、美网年轻、澳网青春活力。我每年都去看上海大师赛,北京政治经济氛围比较重,而上海呈现的是一种海派文化,上海大师赛给我的印象就是精致,管理组织比较到位,也很气派,国际风范足,而中网我还不敢说它的特点具体是什么。

  中网离四大满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个全社会的工程,不仅仅是花钱的问题,中国人口那么多,我们的市场其实很大的,但至少还要20到30年的努力。

  ATP1000大师赛 年龄:3岁 出生地:上海(前身为大师杯)

  闭上眼睛 这里和温布尔登没两样

  【看】

  穷看: 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网球,赛事组织方会在第一天的资格赛免费向球迷开放,而之后的几天也会有便宜的外场门票。

  之后的正赛,如果你想看每天花60块钱就能到除了中心球场外的任何球场看球。但如果想近距离观察大牌,那在外场等候他们训练是个好办法,如果运气好还能要到签名。当然,从1/4决赛开始,单打就开始全面进入中心球场,如果你想一路看到决赛,就要掏出一个280元和两个480元。

  富看: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坐在银行里下象棋的”,可以买一个4500元的全程A+套票来看。如果你觉得这个套票不能展现你尊贵的气质,那就可以考虑ATP1000大师赛特设贵宾包厢,花上二三十万,羽扇纶巾,觥筹交错间,纳达尔已被淘汰。

  【食】

  赞助商及包厢贵宾:他们就餐的地点在VIP帐篷或专属招待区中,这块高端的餐饮服务由酒店以及酒类赞助商提供,完全免费。据一位手系腕环和记者相熟的“贵宾”描述,餐点分中式和西式,感觉完全像是在五星级酒店,而她最留恋的就是种类繁多的甜点,每个式样吃一个都吃不过来。

  公众餐饮区:在一个叫“美食天地”的地方,这里由一些赛事的餐饮赞助商提供的各式中西简餐。不过这里价格不菲,比如一罐可乐需要15元,一份饭或者一份面的价格35元起。这也就是为何有人在赛场大嚼黄瓜的原因。

  媒体餐厅:因为下午的赛事紧张,组委会会向采访大师赛的记者免费提供一顿简单的自助餐。因为要照顾到中外记者,品种不多但五花八门。

  【行】

  旗忠网球场距离市区大约27公里,不堵车,坐车要花45分钟。没有停车证的球迷可以将车停到球场旁的公共停车场。此外,球迷还可以在交警的指挥下将车停在赛场周边的路旁,费用仅需10元。

  为了方便没有车的球迷,组委会还在最近的地铁站和公交枢纽设置了观赛快线,球迷只需花两元钱就可抵达赛场。当然,组委会还组织了不少于一百辆出租车在这里,满足球迷的出行需要。

  专访上海大师赛赛事总监吕华勇:

  准备一整年 只为这一周

  已经来到上海十多年的吕华勇尽管有着中国人的名字,但他却是一位墨西哥裔美国人。他是一名不太成功的职业网球选手,爱好音乐的他还是studio188乐队主唱。

  从1995年来到上海,承办ATP喜力公开赛到ATP1000大师赛永久落户上海,他不仅将上海写进了ATP版图中,更是创造了连续两年荣获“年度最佳ATP世界巡回赛1000大师赛”称号的奇迹,要知道,大师赛到今年不过三年,而他的目标就是今年也要得奖。在他眼中,上海大师赛是怎样的呢?

  都市时报:上海大师赛第一年就获得“年度最佳1000分赛事”的殊荣,去年再次卫冕,是如何做到的?

  吕华勇:我们整整一年的工作只是为了一周的比赛。比如高排位种子有独立更衣室,球员餐厅里的食物超过4000种,最特别的就是以我外号‘EI Ray’命名的比萨。全世界的网球场都是大同小异,但呈现的赛事各有不同,折射出这项运动的全球化特质以及主办地的风格。

  都市时报:从喜力公开赛到大师杯,然后到大师赛,大牌球员来了无数,赛事水平不断提高,观众素质是否有提高?

  吕华勇:上个世纪末刚开始举办喜力公开赛的时候,观众不多,而且也不懂网球知识和礼仪,甚至在球场内走来走去。现在,不仅是球迷人数的增加,而且他们更有知识和激情。你坐在旗忠网球中心里闭上眼睛,你耳边听到的声音和从温布尔登或是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听到的没有什么不同。

  都市时报:大师赛还有哪些挑战?

  吕华勇:上座率和影响力。不过现在的交通确实是个大问题,我们的球场距离市区较远,很多球迷考虑到路上耗费时间长、交通费用较高,就一个个打了退堂鼓。此外,我们的门票政策也有一定问题,我们明年会限制赞助商门票的数量,这也能缓解一下矛盾。

  ●记者观察

  弄堂里的

  欧美范儿

  都说北京看胡同,上海看弄堂。作为当地民居形式,它们或许是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的特征。

  老上海的弄堂弄口必会矗起一个巍峨的牌坊式的门面,门洞上方,配着一片圆满华美的西洋图案浮雕,用中国正楷刻着弄堂名字。中国楷书与西洋浮雕,本是风牛马不相及,但上海弄堂口的楷书与整个门框的西洋元素,却能如此相融相映,就像这座城市一样。

  走在旗忠网球中心内的冠军大道上,闻着馥郁的桂花香,听着略带忧伤的英式摇滚,金发碧眼的洋妞讨论着她们的偶像屁股很翘然后嬉笑着路过,一时会有一种身在某大满贯赛事现场的错觉,虽然我没去过大满贯比赛,但相信跟这个感觉相差不会太大。

  上海大师赛是跟ATP全面接轨的,无论是球场硬件和赛事运行。每年要在地球上很多城市匆匆经过的球员们,也对这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然纳达尔也不会说:“我真是太喜欢这里了,这里不仅有一流的赛场,还有一流的配套服务。”

  当然这些并不是一天成就的。经过几年的比赛,现在的球迷已经不像刚开始时分不清费德勒和费雷尔,他们甚至可以用球员的母语为球员加油,也知道什么时候能鼓掌、什么时候能大声为球员加油,甚至可以根据球员的喜好来挑选礼物。

  但就算在上海这样具有国际化的城市里,球迷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因为喜欢在看台上走动,到上海执法的裁判汉语越来越好,前两年还说“sit down,please”,现在已经能用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说“安静、请坐下”了。

  或许上海大师赛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来这里采访的记者都感觉很舒服,“不像其它地方办的比赛那样乱!”而每年增加的记者人数也说明了这个比赛在成长和完善。

(责任编辑:kuner)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