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赛季的中超联赛,忽然诞生了新的名词——金元足球。先于万达集团高调以3年5亿元人民币赞助中国足协,恒大在中国足球“岭南派”的沃土广东,已经让球迷们领教了什么叫“有钱好办事”。近乎臭名昭著的中国足球,在这个赛季得到了更多“真金白银”的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11赛季16家中超俱乐部的总投入超过了17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俱乐部“消费”过亿元,干脆利落地创了历史新高,而剔除物价上涨等经济运行方面的因素,“摸高”主要还是由于恒大俱乐部的横空出世。继2010年在中甲“低空”接手原广药队,花了近1.5亿元人民币强势重返中超后,2011年恒大的投入约6亿元,这还不算与皇马合作兴建足球学校的高额预算。也就是说,恒大一家俱乐部的赛季投入,就超过了2011年中超全部投入的三分之一,而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恒大队成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以来,第一支升入顶级联赛当年就夺冠的球队。
引进孔卡、克莱奥等几名外援花了超过1亿元人民币,30轮联赛给队员们下发的奖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随便拿出恒大的任何一笔单项开销,就够一家俱乐部“折着跟头”花了。这种出手有多阔绰?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对比:降级的成都谢菲联队,他们在赛季初得到了第一笔1000万元的投入后,后续资金链就断了,靠售卖队员换钱及“在家吃糠咽菜,出客场坐火车、住招待所”挨了大半年,据说只花了大约1800万元;还有球迷们再熟悉不过的天津队,就算本赛季他们中超战绩不佳,但队员们好歹还有足协杯、亚冠的奖金可赚,即便是这样,本赛季俱乐部下发到队里的奖金总额,也只有不到900万元。
以足球圈内人的估算,目前的状态下,一家中超俱乐部的“初步小康”标准线为年投入8000万元。且放下投入的多寡,退一步审视中超各俱乐部,会发现俱乐部的经营其实从“目的”开始就已殊途。山东、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等,这些地方都是中国足球的“重点地区”,历史上人才辈出是一方面,球迷群体庞大、人数众多,对足球有“刚性需求”是另一方面,不管是国企背景的投入,还是民营企业在支撑,也不管俱乐部的经营者、经理人是喜欢足球,还是原本就漠视甚至厌恶足球,周而复始地投入把俱乐部持续操持下去,本身就有一种责任与担当的况味。换句话说,像背靠“国家电网”的山东鲁能,既不缺钱,层层领导还喜欢足球,这样最好,麻烦顶多是各级领导都提建议和要求,执行的时候说不定就“撞了车、乱了套”,像今年,花费过亿事情却没办好。而有些其他地方,哪怕俱乐部高层动了把足球推出去不管的念头,可找不到合适的下家也白费,这杆旗还得乖乖扛下去,绝不能把球队撂在“旱地”上。
江苏、长春、河南、深圳等地,也都是从职业联赛初期就操持起了俱乐部,但当地足球底蕴差、人才匮乏使然,除了偶有“灵光乍现”,他们想真正腾飞并不容易,队伍基本一直是温吞状态。问题是腾飞可以慢慢来,或者像恒大那样重金砸出个“直线上升”,这件事舜天、亚泰、建业想做的话都不难,可放在深圳就难了。连续6年低水平运作勉强保级后,今年深足终于中超不保,董事长万宏伟第一时间高调说来年还要搞足球,但深圳球迷的反应却很冷淡,部分球迷还说“万总,不如算了吧”,因为当深足操盘手多年,甚至没人能真正说得清万宏伟是“靠什么发财”养活球队的,东拼西凑过日子的深足,连球迷都替他们累得慌。
至于足球在陕西、杭州、南昌等地方“从无到有”,有些是投资人“经营战略”的需要,有些是当地对足球能产生“附加值”有诉求,但这种状态下,足球能不能在当地落地生根,还是昙花一现,既考验资金又考验耐心。像2011赛季钱没少花却结局不好的陕西中新、杭州绿城两队,2012赛季还能不能“缓起来”,现在连他们自己都心里没底。不过恒大在,阿尔滨、富力又来了,2012赛季的中超一定还会是资本的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