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体育新闻重复的用词雷人的问题 多少滥调围住你

2011年11月20日15:29
来源:城市晚报

  请大家先看以下样板:

  热刺主场2比1绝杀阿森纳

  据路边社 英超一场恶战昨晚结束,热刺通过沃克尔的远射上演绝杀,在白鹿巷以2比1击败阿森纳,取得北伦敦德比战的胜利。

  开场后,热刺便利用主场优势向客队频频施压,“枪手”旧将阿德巴约更是首当其冲。第40分钟,阿德巴约右路过顶长传找到近来炙手可热的范德法特,后者小角度抽射帮助热刺取得领先。落后的阿森纳随即发起了潮水般的猛攻,终于在第51分钟由拉姆塞门前抢点扳平比分。第73分钟,热刺利用对手防守漏洞由沃克尔再入一球,取得英超的四连胜,上升势头一发不可收拾。而阿森纳在输掉比赛后,想要问鼎冠军已经越来越难。接下来“枪手”能否迅速反弹?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你是个体育迷,每天打开电视、报纸、网络,几乎都会看到如上差不多的体育新闻。或者写出这些体育新闻的人觉得无所谓,认为只要把画面和结果呈现给了观众和读者,就当交了功课万事大吉。事实上,这样的陈词滥调早已令看众生厌,而且从“文字死理派”的立场去分析,千篇一律的体育新闻中时常出现着那些错误的用词——虽然大部分人都在人云亦云地使用并以为是正确的。

  当然,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你也可以认为是记者有意为之,意在看读者能不能找出茬来。若你发现没什么漏洞,说明你是媒体喜欢的那种读者;若你能成功找到10处以上破绽,可见你在生活中是个有主见和原则的人,赶快点开邮箱,向电视台和报社发简历吧。

  它们来自同一个模子

  要说体育报道中滥用得最多的词汇,“绝杀”肯定能排在前列。在热刺与阿森纳这场比赛之后,就有网站采用“范德法特拔头筹90后完成绝杀”作为视频集锦标题,似乎从下半场开始到伤停补时,只要能取得制胜进球就可以叫“绝杀”,完全没有“在比赛临近结束时”的概念。“绝杀”这个词的准确含义,是在比赛最后时刻创造的关键性制胜进球。假如你一定要抬杠说比赛第73分钟都算是“最后时刻”,那好吧,你的观点真是很“绝”。

  “恶战”、“焦点战”估计你也天天听闻,不论大小凡是比赛就如狼队对斯旺西,在媒体眼中都“恶”得有一股“焦”味。

  而每当一场比赛在某队落后反扑时,你闭上眼都知道电视播音员会描述为“发动潮水般的攻势”,如果该队把大地都搞湿了后还不能扳平比分的话,那你立刻念下一句“可惜只开花不结果”,绝对就没错了。对了,记得结尾词,“最终饮恨”。

  “德比”一词在上文用得并无异议,但要知道,这个词正如洪水一样撞进众多的体育新闻当中。原来同地域的人和队伍之间的比赛叫“德比”,但现在包揽的范围越来越滥,大到所有惹球迷关注的赛事,都能套个“德比”的名号上去,像北京国安与天津泰达之间的比赛,都称为京津德比了。是的,姚明在NBA遇着易建联可以叫中国德比;假使朴周永在欧冠遇上了长友佑都,这叫亚洲德比。当企鹅遇上袋鼠,那怎么办呢?放心,总有办法,那叫南半球德比。

  至于多如牛毛的“拭目以待”这个词,就如洗手间里那手纸,它的出现表明长吁一声后终于完事了。找不到好的结尾方式,扮作心情万分热切也是个办法。

  多少词大摇大摆地错着

  在体育新闻里经常现身的一些词,很可能一直敷衍着你——它其实用错了地方。样板中的“首当其冲”就是其一,某门户网站在评选北京奥运十大经典比赛时,用了“体操男团首当其冲”,而“首当其冲”的原意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这里显然与作者想要达到的意思南辕北辙。

  “炙手可热”同样是经常被错用的成语,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权势大、气焰盛,含有贬义,不应有热门、吃香的意思。

  查查词典,还可以揪出以下用词在体育报道里到处混吃混喝:

  问鼎冠军——9月30日,某报体育新闻写到“第24届亚洲杯乒乓球赛今晚在长沙落幕,中国选手马龙、郭焱分别问鼎男女单打冠军。”“问鼎”一词,原指图谋夺取政权。“鼎”的比喻义可以是“冠军”,而“问”则是“询问”之义。从词义上理解,“问鼎”贴切的意思是“希望获得冠军”,却不是已经获得冠军。

  苦主——8月23日,某网站的体育新闻中有此一句,“伊拉克队堪称国足的预选赛苦主,他们曾两次在世界杯预选赛中绊倒中国队。”这里用“苦主”,无非想表述伊拉克队一向让中国队受罪。但“苦主”正确的意思是指命案中被害人的家属,中国队害死了伊拉克队家里哪个人?

  一发不可收拾——例句一个,“打疯了的丁俊晖一发不可收拾,随后几局连续打出单杆80、91、77,让现场再度沸腾。”众多的“一发不可收拾”,无非想突出某选手状态神勇连续大杀四方,但实际上,该词是形容对发生的坏情况难以控制,烂摊子越搞越大无法收拾,含贬义。真正要赞许一个运动员顺利前进的,是“一发不可收”。

  ……

  多少提问找不着北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刘翔在110米栏比赛夺冠当晚,某电视台记者向他提问:(1)赢了比赛什么感觉?(2)你觉得自己赢在了哪里?(3)胜利后是否对世锦赛的信心更足?这三个显然都不是好问题,因为你可以在任何一场比赛后用它们向胜方提问,而且均找不到与跨栏有多大联系。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相信没有谁会在获胜后痛哭流涕地说,自己的信心被夺冠打击得很厉害。

  类似的提问还有“你觉得这是座怎样的城市?”“这里的观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会再来这里吗?”……为了配合某些“指定的需要”,偶尔涉及其中一二无可厚非,但将其作为主问内容实在说不过去,除非把自己当成一位本地导游。

  前不久阿森纳与斯托克城的英超比赛之后,当地记者是这样向温格发问的:“为什么没有让范佩西首发?”“现在的阿森纳是不是一个人的球队?”“怎么看曼城大胜曼联这场比赛?”虽然说不上非常有深度,但起码是一些较为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除此之外,中外媒体在写作上差别更大,笔者特别留意了9月7日英国传媒对于威尔士球迷麦克尔·戴伊场外遇袭身亡的采写,发现BBC、《卫报》、《每日邮报》、《独立报》都进行了连续报道并把文章放在了显眼位置,但哀悼、沉重、震惊这类词语除了出自采访对象之口,文章中并没有过多涉及,竭力以客观语言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尽量不带入莫须有的感情色彩。

  相比之下,在国内我们读到的每每是对李娜夺冠和姚明退役此类事件的煽情文章,誓要让人“流把热泪”,最常用的手法,便是把主人公提升到国家符号的高度,然后以仰望的视角大书特写一番。

  按照目前的趋势,假如企鹅遇上袋鼠,也可以套个“南半球德比”的旗号了。

(责任编辑:贾思颖)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