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对各级体育部门官员考核的评价体系将向群众体育倾斜,而“金牌考核”将从一些发达地区逐步淡出。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并正在试行针对群众体育的“刚性”评价体系。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明确地淡化金牌考核体系。
消息传来立马引起各方热议。大多数人忍不住为这一举措大声叫好,认为这必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金牌总数和国民体质“背道而驰”的不良趋势;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最终不了了之?更多的人则持有疑问,这样的高调门,考核如何才能落实到位,执行力能否不打折扣,避免让好措施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
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太多的“说”易行难。就拿最受诟病的足球管办不分来说,一年多前就有主管领导在打假扫黑时信誓旦旦表示管办不分的体制“必须改革,正在进行”,如今又改口说“将在三年解决管办分离的问题”。所以,虽然早已有“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任职”的规定,我们足管中心的厅干、处干却仍纷纷“兼职”于足协。改革之所以阻力重重,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管理者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
近年来,随着我们大赛金牌拿得越来越多,国民体质滑坡却有愈发严重之虞。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很多诸如改年龄、服兴奋剂、黑裁、黑金等假丑恶,也让金牌蒙尘、体育蒙羞。金牌光鲜背后的阴暗面,让为金牌不择手段甚至作奸犯科者成了人人不齿的“过街老鼠”。
其实,人们并不是憎恶运动员大赛夺金牌为国争光,而是因为金牌很大程度已经异化成为一些体育官员眼中的“政绩工程”,同时荒废了以群众体育和健身娱乐为核心的“民生体育”,让体育逐渐远离了当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
竞技体育拿金牌争荣誉本无可厚非,也是满足民众欣赏体育参与比赛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必需。关键是,相对于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拿多少金牌也无法取代让群众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真正享受运动的快乐。孰轻孰重,不言自明。随着时代的进步,靠金牌来振奋精神的时代已经过去。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金牌对于现在的老百姓虽然也有一定意义,但老百姓要的还是实惠——有地方健身跑步,有地方玩球,有地方享受体育的快乐。
不唯金牌论,需要方方面面作出改变,才能根本扭转中国体育的畸形发展方式。除了体育职能部门要改变考核体系,切实转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作出改变。媒体和舆论需要作出改变,不要动不动一输掉一场比赛,就“兵败”、就“国耻”。其实,输掉再多的比赛天也不会塌下来。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人,是该换换思路和脑筋了,否则,岂不也成了变相的唯金牌论者?不仅媒体,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不要拿到金牌就视为“英雄”加以膜拜,输掉比赛就当成“罪人”施以攻击,这不是一个大国国民的成熟心态。
比如,对于那些怀有女排情结的人们,不要一赢球就喊“女排精神”回来了,一输球就说丢掉了“女排精神”,似乎女排赢球是应该的,输球就千不该万不该。精神果真能弥补实力的差距并左右比赛的胜负吗?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归根结底,比赛的胜负还是要看队伍的技战术等硬实力,精神只是一方面因素,甚至是很小一部分。比如,对于战无不胜的乒乓球等金牌大户,我们能否做到丢掉金牌也不骂娘,淡然处之并认真总结?比如,对于实力不济屡战屡败的国足,我们能否多些耐心、宽容和理性?
建设体育大国,我们需要竞技体育的大把金牌,群众体育和全民素质更不可或缺。尽管“金牌考核将逐步淡出官员考核体系”多少有些姗姗来迟,颇多舆论倒逼下的情非所愿,但也算是顺应时势、合乎民意,总算来了。所以,无论怎样,都值得赞一个。不过,就此断言中国竞技体育将成功转型,并走上一条健康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仍为时尚早。人们想问的是,相对“一清二楚”的金牌数和总成绩,对群众体育的考核如何科学量化,可操作性如何?根深蒂固的唯金牌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扭转,新考核体系能否顺利推行? 所谓“刚性”能有多大约束力,所谓“淡化”金牌能到何种程度,并最终药到病除,助其成功实现转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