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青平公路上的入口,走到男排训练馆,整整55分钟。”这是上海男排领队吕宁馨对东方绿舟训练基地的最初印象。2002年,上海男排和其他运动队一起,从喧闹的市区搬到宁静的青浦。不舍、陌生、寂寞,小伙子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训练生活。一转眼,已经整整九年。九年里,上海男排拿下了联赛八连冠和全运会两连冠,全国“老大”的位置无可动摇。
会打球还要会做人
一项项荣誉和一个个光环下,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上海男排前主教练沈富麟。直到今日,教练或队员提起他,内心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他独创的大强度训练方式,也被沿用至今。略微热身之后,小伙子们就开始防守、进攻、分组对抗,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如此大的训练强度,在全国前所未有。有一次,其他省队的队员来试训,刚做了一会热身运动,就呕吐不止。
这几天,为了备战即将开始的联赛,上海男排已经开始“加量”: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7点,除去午休,每天7个多小时高强度训练,每人每天起跳近千次。
上海男排现任主教练王健说:“其实,神奇背后没有捷径,只有勤奋。”
除了苦练,上海男排还用脑子打球,注重技术细节,把上海人的聪明细腻转化成灵活快速的球风。王健和两位助理教练亲自上阵给队员喂球,动作做得不到位,王健就大声指出,谁想混都不行。
会打球,还要会做人,这是沈富麟当初的治队宗旨,小伙子们把这句话深深记在了心里。这么多年来,男排小伙子给人的印象都是阳光、向上、彬彬有礼、充满活力,从不和场外绯闻沾边。每天出早操,每晚9点半熄灯睡觉,不准抽烟喝酒,赛前上交电脑。纪律严明,才成就了这支“荣誉之师”。
每周三下午,上海男排还会请来上海大学的老师给小队员们上课,雷打不动。在王健看来,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提升队员的个人素养非常重要,“因为训练,队员们从小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也是让他们‘学会做人’最好的方法之一。”
光环的背后是寂寞
2007年至2010年的三个赛季,上海男排主场迁至南汇区体育中心。由于距市区很远,观众寥寥。尽管如此,上海男排小伙照样连夺三个联赛冠军。
2010年3月16日,当队员们举起第七个冠军奖杯欢呼雀跃的同时,早春的寒意也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年初,由于俱乐部出现大变动,补贴、比赛奖金等一直未落实,队员们每个月只拿千把元基本工资。老队员沈琼说:“打到那个份上,我们想到的就是要赢球。就算要讨薪,你也要拿成绩说话,问心无愧。”
在中国体育历史上,很少有哪支球队像上海男排这样持续辉煌,但他们不像足球、篮球队那样受追捧,如同幽兰在寂寞的山谷中静静绽放。拿下七连冠后,有的队员萌生了退役的想法,有的想去海外打球,但大家心中总有几分不舍,毕竟朝夕相处的兄弟情谊,奖杯背后流下的血与汗,都是如此沉甸甸。就在此时,唐朝酒店集团及时伸出援手。在2010—2011赛季,唐朝男排俱乐部花费重金将主场迁至市中心的卢湾体育馆,他们发誓:“要用成绩和精神把球迷们请回赛场!”
没想到,在卢湾体育馆的第一战却输了球。说起这件事,队员们有些不好意思:“有那么多主场观众,一下子受宠若惊,反而不适应了。”这话细细咀嚼,不禁让记者有些心酸。
是队友更似亲兄弟
东方绿舟的夜很静。辛苦训练了一天后,是队员最放松的时刻,有的听音乐上网,有的在看男排世界杯的重播……方颖超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他刚出生女儿的照片,他笑着说,“我只给她换过一次尿片,老婆说我动作太慢。”
王之腾叫沈琼帮忙在网上挑个音响,因为沈琼最近迷上网购,经常能淘到价廉物美的商品。“说是队友,其实都是亲兄弟。”沈琼笑着说,“那么多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
在这支“兄弟连”,有一个人的名字总被队员们挂在嘴边——汤淼。受伤离队已经整整四年,但每次重要赛事之前,汤淼总会给兄弟们打来电话,为他们加油鼓劲。而他们拿下比赛后,总会在第一时间把喜悦传递给远在杭州的汤淼。在上海男排,有一项传统已经保持了四年:无论是联赛夺冠或是全运会摘金,全体将士都会前往杭州,把所有的金牌挂在汤淼的脖子上,让他分享夺冠的幸福。他们说:“汤淼是我们的兄弟,以前是,现在是,永远都是!”
今年16岁的韩添依进入一队才半年,他说:“以前就知道上海男排很团结,真正到了这个集体,才发现比想象的更好。前辈们不但球好,人也正。”上海男排老队员多,沈琼当过很多年国家队队长,又是上海队队长,但一点架子也没有。还有王之腾,他很会搞气氛,有什么要指出的,会用委婉轻松的方式告诉你。
老将毫无保留传帮带,新人一批批成长。今年城运会,上海男排的一群“90后”小将勇夺冠军。看来,上海男排的辉煌还将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