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布里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名NBA球星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将自己的下半辈子根植在中国,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这片土地。
马布里刚刚驾临中国时,球迷关心的只是马布里的场上表现,至于马布里和中国文化的融入程度,球迷将信将疑。苛刻的纽约媒体也习惯性地伸出“毒舌”,称中国疯了,竟然接纳了一个神经失常的过气球员,他们甚至还预言马布里这样的“污染源”不可能在中国继续生存下去。
整整两年间,对于这些恶言恶语,马布里很少做出正面回击。他只是用自己场上场下的实际行动,悄悄地将这些预言一一粉碎。而面对这个给了他重生机会的国度,他也一再表达谢意,“我热爱中国,在这里,我重新获得了尊严。”
球场上,拥有马布里的北京队如今牢牢地占据着积分榜榜首的位置。而到了场下,马布里身上则闪耀着鲜明的中国文化标签。
从加盟CBA的第一个赛季,马布里便琢磨起学中文的事情来。中文不好学,马布里自然明白,但他也相信,学语言就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事儿。队友在球队大巴上互相开玩笑时,马布里坐在后排仔细地听,听得兴起了,还摇摇头,对着自己的翻译直抱怨,“这群小子说得怎么那么快,这样我可学不好。”
于是到了佛山队后,马布里开始动真格了,他特地聘请了一位中文教师,拿着学前班的教材,口型夸张地念着“啊窝鹅,一屋鱼”,有板有眼地学了起来。语言的价值在于交流,学以致用是最关键的。于是在餐厅吃饭时,马布里端详着菜单,对着服务员用中文报起了菜名。中文说得好没用,还得唱得好,对着门户网站的摄像机,马布里二话不说,拿着话筒就唱起了杨坤的《无所谓》,蹙着眉头,一副深情款款的模样。
自己中文学利索了,马布里又有了新的担心,自己的家人迟早也得到中国来生活,万一他们对中文不感冒,走在大街上,两只耳朵岂不又成了摆设?马布里前思后想,摸摸大女儿的小脑袋,“孩子,你得学中文啊,认真用心地学!”大女儿撅着嘴,没说啥。但几个月过去后,小丫头不声不响地给马布里发了一封邮件,马布里打开邮件后,乐坏了,对着屏幕洋洋得意。女儿的邮件就一句话:“爸爸,我爱你”。五个方方正正的汉字。
刚到中国时,马布里在山西队的外援队友是莫里斯·泰勒,这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吃不惯中餐,每到一个城市,便地毯式地搜寻着肯德基、必胜客的店面。但马布里明白,这种西式快餐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中方球员用餐时,马布里也悄悄地凑过来,好奇地瞪着每一个大碗、每一个小盘,小孩学步似地拿起了筷子,队友吃什么,马布里也吃什么,动作滑稽的样子,难免让人想起了电视剧里孙悟空吃面条的狼狈相。
但时间一长,马布里手里的筷子就放不下了。就算回到纽约,每当开饭时,马布里也还是将刀叉推到一边,别具一格地拿着筷子,还没夹菜,光是周围人好奇又羡慕的目光,就足够马布里美的了。用餐工具的改变倒不算什么,初来中国时,马布里对着红油锅里的嫩白牛蛙,满脸惊恐,可马布里很快说服了自己,“到了一个崭新的地方,我就得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于是,现在的马布里对牛蛙、乳鸽早已没有了禁忌,若无其事地夹起一小块牛蛙,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而在被网友戏称“人类无法阻止”的海底捞面前,马布里同样未能幸免,涮着美味的海鲜,喃喃自语,“火锅,伟大的发明。海底捞,伟大的火锅!”
来到北京后,马布里将自己的住所定在了王府井,寸土寸金的长安街,马布里想玩一趟穿行,可他偏偏别具匠心地玩起了“地下活动”。搭着地铁一号线,马布里和千千万万北漂族挤在一起。生活在北京的乐趣,伴随着隆隆作响的铁轨声,从北京城的地下喷薄而出。
这还不够,CBA的休赛季,马布里还经常光临工体,在看台上卖力地为北京国安加油呐喊,举着“为第一,搏到底”的球迷围巾,笑着说,“我认识中文,我不会把围巾拿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