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风云组合”的粉丝,献给热爱羽毛的人们。——《羽毛球》编辑部
云龙风虎行天下——蔡赟傅海峰的成长故事
文/刘紫园
刚到北京的那段日子对蔡赟来说可谓“暗无天日”——他和二队队友一同住在地下室里,生活条件颇为艰苦。
当时,整个地下室只有两个公共卫生间,一个公共浴室。一茬接一茬的队员在去留之中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中午女生洗澡,晚上则是男生洗。虽然浴室门上也会挂着“男”“女”字样的牌子,但大伙都心照不宣,一直按照习惯的时间使用。倒是来集训的小队员常常搞错,蔡赟他们没少磨破嘴皮子给人家解释。
其实,和其他队友比起来,蔡赟所在的男单组还算幸运。因为只有分给男单的两个房间和教练们的宿舍在一排,也只有这排房间有窗户。他记得刚进二队时,为了方便跟家里联系,咬牙花了1400块钱——将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自己心仪的手机号码。那会儿,他常跟室友一起站在窗子下面,高高举起手机,满屋找信号。现在回想起来,蔡赟仍觉得很有意思。可那样的青葱岁月和苦中作乐的感受,却已一去不复返。
尽管如此,蔡赟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简陋而心灰意冷。相反,这是他开始在北京闯荡的新起点。
刚进入国家队的他,多少有些不适应。隔三差五就会发烧,经常半夜跑去敲队医的门,要退烧药吃。久而久之,他甚至习惯自己的身体动辄就调到“发热模式”,也懒得吃药。只喝点热水,蒙头大睡一觉,第二天肯定恢复健康。可蔡赟这查无原因的发烧却让队医担心不已。
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不单单表现在身体上,生活习惯的差异也让蔡赟小小地出了一次糗。当年国家羽毛球队还有独立食堂,吃饭时,大家总爱和自己省队的队友凑在一起。时间久了,食堂的座位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那时,江苏籍的球员最多,占据了一大片位置,而且每个球员还有自己的固定座位。可是,初来乍到的蔡赟并不了解这个“潜规则”。第一天进食堂吃饭,他便一屁股坐在师姐葛菲的位置上,队友连忙提醒他,“这里你不能坐。”于是,他顺势往旁边挪了个座位。“这是孙俊的地儿,你也不能坐。”没办法,蔡赟只得继续换地方。“刘永每天坐这里……”,“那个位子是张军的……”,“边上的是顾俊的……”最终,蔡赟只得扎进一个角落里,才总算吃上国家队的第一顿午餐。
从一座城市漂到另一座城市,蔡赟自然要和队里的老乡们打个招呼。那会儿,一队主力住在地下室对面的小白楼上。蔡赟去看望师哥时,顺便参观了一下他们的房间——每个宿舍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有通透的玻璃窗,还有洗衣机……地下室和小白楼的差别,就像一个在地,一个在天。蔡赟对此羡慕不已。他也因此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好调赛和队内赛,争取早点进入一队,住进小白楼。这座外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建筑,从那刻开始便在蔡赟心里幻化为一种象征、一个梦想。而实现这个梦想,蔡赟付出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2000年12月,蔡赟和陈郁、鲍春来一同晋升一队。伍佰强教练在训练课开始前宣布了这个消息,并告诉他们“这两天就可以搬家了。”谁知,三个小伙子异口同声地答道:“伍导,我们今晚就搬!”一只皮箱、两个球包、几件便装——这是蔡赟当年的全部家当。从地下室搬到小白楼,他真的只用了一晚上就搞定了。东西少是动作迅速的部分原因;迫不及待的心情恐怕才是最重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