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38岁的金英玉,就没有北京金隅女篮昨晚挺进WCBA联赛总决赛的辉煌!
韩国女篮“黄金一代”绝对主力控卫金英玉,以前从未拥有冲击联赛总冠军的机会,无论是在韩国职业联赛,还是在中国WCBA职业联赛。北京队球员都说,“金大姐”的冠军梦想有可能在北京实现。
金英玉却说:“北京将是我运动职业生涯的终点,冠军将弥补人生的一个遗憾,而另一个遗憾却无法追回。”那个遗憾就是,16岁那年,金英玉的父亲去世,喜欢女儿打篮球的父亲到最后,也没能看到女儿在职业赛场和奥运会赛场驰骋的身影。父亲去世,金英玉打球挣钱养活母亲和另外6个兄弟姐妹。金英玉所在的韩国女篮,曾打进2000年悉尼奥运会四强。就是这样一块金子般的“宝玉”,竟然是在去年的一次巧合中,被北京队主帅许利民“捡”来的。
一次巧合
去年6月,北京队到韩国打热身赛,因无法与韩国6支职业队全面抗衡,于是到业余联赛去打,没想到许利民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就是金英玉,一看状态还特好。“当时,我还以为她当助教了呢,没想到她还在打球,而且当时37岁的她,还有非常好的竞技状态。我和她一沟通,给予的月薪也并不高,没想到她爽快地答应来北京队打球。纯粹是一次巧合,金英玉被我‘捡’着了。要不去韩国训练,就没这件事了。”许利民说。
金英玉说:“我去年已经从职业队国民银行队退役,后来就打业余比赛,碰到了许利民指导带队到韩国训练。我10多年前曾经在北京队打过,但很快便回到韩国打职业联赛。去年我们队的教练总爱让球员陪他一起喝酒,我认为这会损害身体,与之发生争执,后来媒体报道出来了,队友都感谢我,我也不在这个队打了。一和许利民沟通,就答应来这里打球。”
金英玉并未提出什么高薪要求,就是觉得曾经在北京队打过,多少有些亲切,而且她在韩国职业联赛中始终没夺取过联赛冠军,希望能在北京实现一次冠军梦想。她说:“没想到全队还真的挺进了总决赛,我知道这是北京队的第一次,我也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样的经历,我和北京队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一次震撼
就是这个捡着的“宝玉”,本赛季成为WCBA联赛常规赛3分王,给予了整个联赛一次强有力的震撼。难怪八一队少帅隋菲菲直言:“我在国家队和她对抗了10年,她居然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太令人震惊了。”可以说,控球后卫金英玉快速灵活的组织和神奇的3分球,镇了WCBA赛场,她成为北京女篮真正的领袖。
金英玉是韩国女篮历史上标签式球星,和她一样还驰骋在赛场的韩国名将郑先岷等人组成的韩国队是亚洲强队。金英玉参加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并打进四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打进8强,她是世锦赛、亚锦赛和亚运会各种大赛的常客,可谓身经百战。她说:“我喜欢打篮球,身体也允许,于是我就一直打到现在。”
谈到在北京队的神奇经历,她笑着说:“我曾经来过北京队,这次再来一看,当初还是小妹妹的张帆、张琳也都是老队员了,大家相互之间有默契,我就想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时光。”姐妹们都说,希望大家和她一起努力,帮助金大姐实现一次冠军梦。金英玉说:“北京队第一次打进总决赛,这就是美好的回忆,若能在北京夺冠真是一种缘分,也创造了我自己的历史。北京队能打到现在,关键是全队十分团结,团队精神非常好,教练也非常上心,调节得也很到位,场上5人打球,一人再好,其他位置不行也没戏。”
一次担当
无论是什么样的逆境,金英玉肯定是北京队最沉稳的一个,这既与她见多识广有关,又与她特殊的人生成长经历有关。就是一次担当,让她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生活,也成就了金英玉坚忍不拔的性格。说起金英玉,韩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就是韩国顽强生存精神的象征。
金英玉的家乡在韩国江原道春川市,这是一座靠江的安静小城市,一些韩国著名歌曲就因这条江出了名。春川市就出了一名国手,她就是金英玉,只要走在大街上,很多普通市民都能认出金英玉,她是这座小城的标签。可是金英玉小时候生活却十分清苦,她说家里房子很小,7个孩子和父母都在一起生活。金英玉是老五,父母生了6个女儿,最后一个是小儿子,因为父母总想要儿子。父亲十分喜欢打篮球,于是看到金英玉能学篮球很高兴。但是,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在她1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金英玉说:“那是一个终生遗憾,后来自己在球场上拼搏时,就会想起父亲在天之灵,希望父亲能在天堂看到女儿在打篮球。”
生活的压力没有让金英玉低头,她凭借精湛的球技成为韩国职业女篮联赛球员,100多万人民币的年薪不低。金英玉支撑起全家,养活兄弟姐妹和母亲,母亲也不用再去打工上班了。金英玉把每一个姐妹都供养资助出嫁,就是小弟弟太调皮,于是金英玉让他在自己开的餐馆里上班。弟弟最怕金英玉,一旦调皮,姐姐回家都会打他。
如今金英玉的家在韩国首都首尔市郊,自己和丈夫开一家烤肉店,生意不错。她丈夫原先是一名棒球运动员,平时也喜欢滑雪和滑冰,两人感情非常好,就是两人一直没有孩子。金英玉说:“这个赛季结束之后,我就彻底不打了,回家和丈夫生一个孩子,弥补对丈夫的亏欠,认真准备过另一种幸福生活。”金英玉不仅是球场上的MVP,也是生活中的MVP。
本报记者 孔宁
本报记者 刘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