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在美国可以复制,但在中国无法粘贴。”一句经典评语日前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一时间,有关林书豪是否在中国也可以诞生的讨论沸沸扬扬。这个问题,甚至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引发热议。
必须要承认的是,“林书豪现象”在美国很正常,与美国教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运动员多出自学校的模式相比,中国是“一条龙的体育教育结合道路”。中国的体育人才,都是先成功再上学,比如姚明,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已经开始上大学的姚明日前也谈到体教结合的问题。他认为 “体教结合”,能“有利于让读书人运动好,更有利于运动员读好书”,能真正从普通学校走出不普通的体育人,影响更多的普通人爱上体育、享受体育。
但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绝大多数成就离不开封闭式、缺少足够文化教育的专业体制,在林书豪之前闯荡NBA的姚明、易建联、巴特尔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林书豪的示范效应,对于那些有学业任务的体育少年的家长们相当于一粒定心丸。从某种程度上证明,拥有正常学业和高水平竞技能力是完全可以兼容的,甚至文化素质还可以反哺竞技能力。当然,这其中离不开个人的天分、合理的时间分配和科学的训练。时任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也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应在体教结合试验方面多进行尝试。的确如此,等体育真正回归教育的那一天,中国也会有很多林书豪涌现。 黄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