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助力三点一线 射击队李老师默默奉献
2012年03月27日10:47
来源:中国体育在线/sportspress.cn
李春花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国家步手枪射击队冬训时,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前来视察的情形,当时,总教练王义夫将她重点介绍给刘鹏局长。得知李春花是射击队专门聘请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老师时,刘鹏很感兴趣地问了她好几个问题:“集训这么紧张,还坚持上课吗?”“队员们都上什么样的课?”“都到哪里去找相关的老师?”……
“领导如此关心队伍的文化素质教育,让我特别激动,我打心眼里觉得干这个工作很有价值”,面对记者,李春花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句话。
端着饭碗做调查
自从十年前干上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工作,李春花基本上就没有了周末的概念,现在她有两块主要“阵地”。周一到周六在射击队这边盯着,周日还要去设在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北京体育大学的函授站辅导那里的运动员们学习。早上五六点钟,驱车赶到队里,晚上八九点钟回家,对于李春花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当年刚到射击队时,为及时了解运动员的学历、背景、性格,但又不打扰他们的训练时间,李春花就在午饭或者晚饭时,端着饭碗一桌接一桌地调查,一顿调查下来,碗里的饭菜全都凉了。有时为了给一个队员补一些学历或者关系证明,李春花要开着车从南城跑到北城,从东城跑到西城,烧着自己的油钱,不帮队员把名报上决不罢休。前几天,李春花又失眠了,由于函授站报名的学员太多,原来的教室已容纳不下了,但是新的上课地点又迟迟不能落实,“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翻来覆去,想着要去找哪位领导申请教室,要是再拖下去的话,队员们的课就全都耽误了”。好在到目前为止,这件事已经基本解决了,“终于可以踏实吃口饭,睡个觉了”,李春花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敢跟学者教授“撕破脸”
尽管现在已经很少在一线给队员讲课,但李春花对每一堂课都相当认真,必亲自跑到教室去旁听。有一次,为了搞好运动员的英语课,某班特意从国内某知名英语教育机构聘请了一位老师,尽管水平不俗,但这位老师的讲课风格太过“活泼”,经常在课堂上摇摇晃晃,语言也不怎么注意,而且授课速度过快,李春花听了一堂课就忍不下去了,课后找到这位老师,提醒他课堂上坐的都是国家队队员,要注意一下讲课的风格。从此李春花就成了这位英语老师的“眼中钉”。
“还有很多北京各大知名院校的教授或学者来上课,我也曾经让人家挺不愉快的。”李春花不好意思地说。一次,一位从名校来的教授给射击队队员讲语文课,听完之后,李春花觉得对方讲得太深,队员们普遍反映听起来很吃力。于是李春花要求这位教授稍微变通一下,讲得灵活一些,没想到教授根本不愿接受,说自己在大学里讲了多少年了,学生都反映很好。李春花解释说,大部分队员的文化基础没有那些大学生们好,所以像在高校里那么讲是行不通的。“一来二去,搞得人家教授也挺尴尬,挺不舒服的,但我是善意的,为了队员真正能学到东西,我必须这样做。”李春花的语气毫不含糊。
骄傲身为教育人
“尽管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时候挺寂寞,也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觉得很有价值。”李春花说,每当看到以往学习有困难的队员们现在可以穿梭在训练场和课堂上的时候,自己心里就会觉得有成就感,会真心替队员们高兴。
李春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当年在乒乓球队时,为了让队员学好英语,她自己花钱做了大量的便利贴,上面写着英文单词或句子,然后亲自贴到饭桌、球场挡板、公寓走廊的黑板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这一招相当有效。有一次男队主教练刘国梁跟李春花说,王皓到了国外竟然敢用英文和老外砍价了,让人大吃一惊。而外国人对于中国队员的印象也改观了很多。
相比其他队伍,射击队的队员们显得更加沉稳,有些新来的队员甚至很腼腆。李春花就不停地找机会和这些队员聊天,手把手地指导她们如何学习。一向支持文化学习的总教练王义夫和领队肖昊鹏,对于现在队员们的改变感到很满意,以前上台演讲哆哆嗦嗦不成句,现在每个人都敢毫无惧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队里的每位队员基本都学会了用PPT做训练总结,他们还成立了自己的运动员委员会,自己组织晚会、演讲、爱心捐款等。
为了感谢李春花对射击队备战奥运的贡献,队里特意为她做了一块小牌匾。在57岁生日之前收到这样一份特殊礼物,李春花说自己特别开心。“干了这么多年了,真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尽管年岁不饶人,但只要能干,我肯定会继续干下去。”李春花说。
本报记者 刘小龙
作者:刘小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