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桐兄发表在本报的《当法国式傲慢遭遇中国式浮躁》一文,提到“教练与球迷的关系从来都是围城,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而一旦拥有,所有的浪漫与幻想便在签约那一刻发生改变……”简直是入木三分。这句话适用于特鲁西埃,更适用于他的同胞蒂加纳。
仅仅5轮,当年的“法兰西铁三角”之一,后来的英超教头,就已经陷入困境;1胜2平2负,上海媒体终于忍不住了,昨天不约而同地掀起了“质疑蒂加纳”的行动。某报更是以整版篇幅,以《严重水土不服,谁能看懂纳些昏招》为题,毫不客气地例举了蒂加纳的种种失误。
首先主要是用人不当和位置混乱。用没打过比赛的郑凯木踢后腰,用1米92的邱添一去防守穆里奇,还让擅踢边路的冯仁亮临时去中路组织进攻参与防守……还有一点,就是“蒂加纳是位对打法和要求说得很少的教练”。最后引用“资深人士”的话:“蒂加纳这种类型的外籍教练,很难适应中国足球。”
这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套路:战绩不佳用人不当性格缺陷,幸福总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不幸。这10多年来到中国执教的外教如过江之鲫,来了又走了,最终算得上“成功”的,都不是真正能带来技战术革命的。当下最火的江苏德拉甘,去年最火的青岛张外龙,取得佳绩的原因无非是抓好防守,找对外援,人一走或者投入减少,一切又回到原点。而最被球员肯定的“大师”,却是那个总是喜欢给你讲最简单ABC的霍顿。
球员还是那些球员,外援无法入籍。于是请有名气的外教成了中国足球的“快速消费品”。卡马乔不行了,蒂加纳也不行,于是我们要消费里皮,恨不得把穆里尼奥、瓜迪奥拉通通买来。有用吗?你可以把英超的教练队员都买来,你买得来英超的体制、买得来英超的市场环境吗?蒂加纳的问题并不是他有没有水平,而是你还停留在GSM时代,人家却已经是WCDMA制式,两个东西不匹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