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斯诺克世锦赛在英国谢菲尔德落下帷幕。36岁的“火箭”奥沙利文以18比11击败同胞“飞行员”卡特,第四度在克鲁斯堡剧院称王。本届世锦赛共有5位中国选手入围正赛,仅有曹宇鹏一人晋级第二轮,丁俊晖在9比6领先的大好局面下被瑞恩·戴翻盘,再次重温2007年世锦赛首轮出局的噩梦。
不过,尽管中国球手在这场本赛季收官战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包括冠军奥沙利文在内的多位名将都认为,斯诺克的未来在中国。对于正苦于资金短缺、影响力下滑的斯诺克运动来说,中国赞助商的慷慨投入无异于雪中送炭。国际台联表示明年会将排位赛在中国增加到5站,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甚至有人建议将世锦赛索性也搬到中国。但也有评论认为国际台联不敢松这个口。英国人不光发明了斯诺克,还发明了乒乓球和羽毛球,同为偏技巧性的小球,后两项运动如今让中国人玩得独步天下,斯诺克岂能再次“沦陷”?
其实,就算国际台联松了口,中国人也愿意接手办,斯诺克运动的发展前景仍然不美妙。有人形容这项优雅的运动如绣花一般,每一杆背后都凝结着选手的精妙设计。单杆147分固然令人惊叹,然而这种“一杆清台”的景象并不常见。观众们大多看到的,是双方你来我往互造障碍,红球、彩球交替进洞,以及动辄十几局甚至几十局的比赛。有人说这就是斯诺克的魅力所在,可惜大多数观众却未必吃得消。与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脱节,在电视转播上先天的劣势,直接造成了斯诺克运动关注度的下降,商业赞助缩水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即使斯诺克赛事的层级和数量在中国都不断提升,这项运动对中国人来说,仍属于“看热闹”的对象。抛开其对球场环境设施上的严苛要求不谈,除了少数专业球手,又有多少中国老百姓有功夫去玩如此耗时耗神的运动?远不如咱们本土的“中式八球”玩得痛快。
某种意义上说,“中式八球”在中国已经成为“台球”这一运动的代名词,无论市井乡野,不分男女老少,劳碌一天之后,汤足饭饱之余,约上三五好友轰上它两盘,已经成为不少国人的年代记忆。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台球,或许不如斯诺克那般“绅士”,球台也时常因陋就简,却更利于普及和开展。
近年来“中式八球”向标准化、国际化的努力一直未有停止,今年3月,“中式八球”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统一更名为“中式台球”,而前不久刚刚退役的“台球皇帝”亨得利也受聘成为“中式台球”的全球形象大使。如所有运动一样,台球只有真正“接地气”,成为群众体育的一部分,才会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既期待中国有更多丁俊晖这样的斯诺克明星出现,也盼望着“中式台球”能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本报北京5月8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