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赛季中超联赛二次转会关门儿的日子。今年二次转会的主题是“花钱买大牌儿”,从2008年开始常态化的联赛二次转会,在运行到第五年的时候,呈现出明显的“资本趋势”。
其实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早在十年前就试过实行二次转会,当时一门心思就是想作势跟国际接轨,可实行了两年之后,发现每回也没促成三两桩买卖,换了东家的还都是联赛里基本打不上比赛的无名小卒,这事儿也就撂下了,等再拾起来,已经是2008年。
足协在2007年的时候搞调研、投票,最后知会各职业俱乐部,从2008赛季正式开始二次转会,打的是“珍惜人才、增加比赛观赏性”的幌子,其实里头另有“历史背景”——为了保男足打奥运会,头两年的联赛已经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天怒人怨,实行二次转会,可以一定程度上安抚那些感觉自己吃了亏的国脚以及俱乐部“受伤的心”。记性好的球迷应该记得,北京奥运会后,二次转会最惊天动地的一桩买卖就是李玮锋以将近300万元的身价儿,从上海申花转会到了武汉光谷,结束了自己在沪上郁郁寡欢的生活,当然了,当时谁也没长着“后眼”,能预见到他后来在武汉经历的不愉快,以及最终光谷俱乐部退出中超。
二次转会刚开始的头两年,每回上榜的球员很多,有的俱乐部一挂牌儿能挂出去二十来人,可到头来真正的人才流动没促成多少,抢眼的生意就那么一两桩。当时的局面下,俱乐部们你知我知,靠二次转会实现珍惜人才、增强比赛观赏性是次要的,或者说可遇不可求,要是能撵走点儿没用的人、卸掉点儿包袱,那再好不过。由于目的不纯,其间还闹出过笑话儿,一些虽还在俱乐部注册,可眼见着“踢出来”无望,已经自行改行儿的“前球员”,在二次转会的时候,也被俱乐部一股脑儿挂牌出去待价而沽了。
另外不能否认,二次转会实行几年来,还有个甩不掉的阴影,与钱有关。说的是有些国内球员为了能换个地方打上比赛,不惜给“潜在新东家”的当家人送钱、送礼,求人家把自己买走……还有传闻说,个别俱乐部决策人欢迎二次转会有私心杂念,想的是能靠二次转会换外援,换外援又能从经纪人那里得回扣,俗话说“拉锯就掉末儿”……
看着二次转会一路过来,逐渐的,“挂牌甩卖”不时兴了;慢慢的,俱乐部们拿它当赛程后半段拼好成绩或拼保级的救命稻草了;再到今年,忽然那么多大牌球员在二次转会中登陆中超了……效果另当别论,起码目的性很鲜明,算我们的职业俱乐部利用规则能力在增强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