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刚一开始,家住河北省秦皇岛玉峰南里小区的李宇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从今天开始改为奥运时间。虽然没有北京奥运会时作为分赛场的激动和自豪,但对体育的热爱和对健身的投入丝毫不减。像李宇一样,为中国健儿加油的同时,祖国大地到处涌动着健身的热潮。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天空,伴着啾啾鸟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社区广场晨练的画面。家住北京朝阳区安慧北里的张尚志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自己小区的健身设施比较少,他每天骑车到亚运村全民健身园去打乒乓球。说起来,张尚志的运动经历还和奥运会息息相关:“第一次来这里就是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年。那时候,想法很单纯,就是练练,没想到真应了政府的号召‘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如今,11年过去了,健身已经成为张尚志的一种习惯。但最近,张尚志还发现,小区里,健身的人越来越多,“过去,我们固定打球的总是分拨来,现在总是占不到台子,打球的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篮球场上,常常十几个人一起玩;羽毛球场双打还要轮番上;健身器材成了抢手货,就连跳舞、练太极的人群也壮大了不少。“看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争金夺银,自己也忍不住活动一下筋骨。尤其是看奥运会比赛,因为时差问题经常熬夜,锻炼当然不能少。”住在附近小区的李进说。
不仅仅在北京如此,湖南上学的大学生张乃千回到家乡山东烟台后的第一个感受同样是参与健身锻炼的人多了:更多的老人愿意走出家门散步,加入广场上组织的集体舞;约着小伙伴一起跳绳、骑自行车的小朋友比以往多了许多;社区的健身器材维护得很好,可以进行的锻炼种类更多了,篮球、网球、游泳,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从小就喜好健身的张乃千说,每天看着小区的邻居和自己一起走在去健身的路上,有种志同道合者共赴盛会的感觉,又赶上伦敦奥运,每天锻炼完回家看比赛都特别过瘾。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的体育馆,近几天不大的羽毛球场地激战正酣。这是县城的羽毛球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的友谊赛。这是个自发组建的球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有企业员工,也有颇具经验的老球迷。带队的教练是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的徐立群教练,除了培养小学员,徐教练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帮助这些“大学员”提高专业水平。3年来球队的规模扩大了,队员的水平也有着明显的提高。平时以小组比赛带训练,娱乐锻炼两不误,奥运期间劲头更足,更有队员为了获得好成绩,下班就直奔球场。
从北京到伦敦,奥运风未歇,从场馆到社区,健身浪迭起。当健身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一种习惯,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需要的就是不懈的坚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